張會敏
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對人的管理既可以憑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直至懲處、強迫等手段進行剛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激勵、感召、啟發、誘導等方法進行柔性管理。兩者比較,以人為核心的柔性管理,更加能夠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激發職工的內在激情,從而創造最佳業績。
1. 制定決策的柔性化,可有效激發內在的激情
制定決策的柔性化主要體現在決策程序上。 “一言堂式的決策”屬于剛性決策,其最大缺點是很難避免主觀、片面、武斷,危害較大;“群言堂式的決策”是由相關人員獨立自主地自由發表意見和建議,管理者在決策中可把已掌握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擇善而立,由此而形成的決策,可稱為柔性決策,其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盡量避免剛性決策可能造成的失誤,把職工內在的、情感的、心理的管理融入其中,煥發人的內在動力,挖掘人內隱的潛力,極大地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例證:幼兒園獎勵制度。2003年,我們在討論制定這一制度時的名稱叫《幼兒園獎懲制度》,從名稱上看就有懲罰的含義,任何人對“懲罰”都具有抗拒性,辛苦工作一個月,稍有不慎,得到的是“懲罰”,難免心情低落,不敢大膽開展工作,經常有所顧忌,職工情感上存在不接受現象。經過思考,把制度名稱改為《幼兒園獎勵制度》,發現職工的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開始大膽工作,她們不再是為得到獎金而努力工作,而是為滿足精神上的追求愉快工作,她們更愿意得到肯定、鼓勵、表揚,工作積極性得以提高,領導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
2. 執行決策的柔性化,可有效增加感召力
單位制度的建立對規范教育工作秩序、達到教育目標起著保障作用。然而,單純用制度約束很難達到最佳管理境界,有時反而會影響教職工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柔性管理對有效增加感召力具有特別的意義。
從我園職工現狀看,班級人員100%都是女職工,她們的角色不僅是老師,還是母親、妻子、女兒,是家庭主要家務的承擔者。要想使她們愛崗敬業,首先是要樂業。因此,執行決策的柔性化更能讓職工接受和認同。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權利影響力,而是依賴于職工的心理過程,依賴于從每個職工內心深處激發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日常管理中,我們采取最多的是“柔一點”, 多一些寬容理解,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個性張揚,優化教師樂業的空間、成長的空間。引導廣大職工自我規范、自我評價、自我校正。變“要我怎樣干”為“我要怎樣干”。
例證:請假問題。制度規定: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才能請假辦理私事。但是,事情發生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是無法提前預知的。假如嚴格執行規定,會使職工的心理受到傷害。幾年前,有一位老師的母親重病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年邁的父親一個人不能料理,且經常會發生在上班時間。她的焦慮與無奈我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想到職工的家離單位200多米遠,處理她母親的問題最多15分鐘,制度到底是為誰而定?最終目的是為了什么?職工、職工、還是職工。我找到她允許回家料理,她當場就感動得淚流滿面,“謝謝理解,謝謝關心”之類的話從心底流淌,之后我看到的是她工作起來更加努力,更加積極主動。同時,這種心靈的碰撞會在職工群體中傳播,職工的凝聚力更強。
3. 調整決策的柔性化,可發揮啟發誘導的功效
在幼兒園管理中,教職工出勤考核是重要的環節,每個管理者都會高度重視,有的實行簽到制,有的實行刷卡制,這種硬性的規定,對教職工的出勤有約束的規范作用,管理者在執行制度時既要嚴肅認真,又要以人為本,不能厚此薄彼,不能簡單、粗暴,否則容易導致職工心里不平衡,扼殺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因此,制定并及時調整能夠讓大家接受和認同的考勤制度,才能發揮啟發誘導的作用。
例證:考勤制度。在實施考勤制度中,原規定職工每月補休不能超過3次,趕巧遇到家里事多,利用備課時間補休,用業余時間寫計劃,不影響所有的工作,但是還得不到月獎勵,勢必會挫傷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抑制其潛能的發揮。遇到類似問題我會找原因,會反思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根據職工群體的特征,我們及時調整制度,即每月可以補休5次,但是同時又加上了學期出勤獎,請假不超規定的次數可以得到更高的獎勵。這樣的制度既有人性化的寬松,又有制度的嚴謹和威嚴,充分發揮啟發誘導的功效,換回來的是理解、支持,職工會更加自覺遵守制度,減少請假次數。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