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琳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教育傳統的國家,古代語文教育源遠流長。從可供考證的殷商甲骨文的習刻算起,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這其中以儒家文化思想為主融合諸多思想流派的“傳統文化思想”對語文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可以說二者互為存在,相互融合。
古代的語文教育一直在追求個人品行的完善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不論是“內省”還是“外鑠”,其主導流派都有著共同的主題。即為統治者服務,承傳思想文化。古代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重道(輕德)”,“重文(輕語)”,“重教(輕學)”。在現在看來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質疑、批判甚至是疏離的態度盡管在當時急于變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在今天,中國國力日漸強盛、自信心逐漸樹立的時代趨勢下,自覺有糾偏矯正的需要。我們完全可以以平和從容的態度,通過借鑒對比,從古代文化傳統中汲取經驗,取其適用于現代語文教育教學的精華,對語文教學肯定是有啟發和幫助的。
古代語文教育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本文僅從“師生關系”這一命題的角度作分析綜述,探究其師生關系方面對現代語文教育教學的積極影響的部分,即現代元素。
一、古代語文教育師生關系分析綜述
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綜述。
原始氏族社會時期:
大致從虞舜時代開始就有了學校的設立。“國老”、“庶老”等部落的長者就成為負責教育工作的老師,“庠”、“序”就是供他們教育學生的場所。這個時期的師生關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單向的經驗傳遞。
奴隸社會時期
(一)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發展,教育也在發生變化,周朝的學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備了。教師多是一些官員,而學生則是奴隸主們的后代。教育是少數人的特權。那么這一時期的師生關系更多地被染上濃厚的階級色彩。
(二)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盛,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給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涌現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軻、莊周、荀況等教育家和標志性理論專著《學記》。
這個時期的師生關系可以從諸家教育思想中略見一斑。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師生之間的互動已有了雛形。強調學生主動的思考探索和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在現在看來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因材施教”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要求老師充分了解學生個性,揚長救短,有針對性地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當仁不讓”體現了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以及應有的博大胸懷。
2. 墨子的“雖不扣必鳴者也”表現了積極主動的教育思想和師生觀。
3. 孟子以“深造獨得”為基本追求,師生關系中強調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獨立見解,“如盡信《書》,不如無書”。
4. 荀況開創了以“外鑠”為特征的教育思想。強調教師的重要性,尊師則國興,賤師則國衰。師生之間是“師云亦云”,不得背叛。對老師的要求也因其地位的尊貴而變得更高。
5. 道家倡導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逍遙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提醒人們須注意教育的負作用,減少人為干預,遵循自然發展,富于啟發。
6.《學記》是對這一時期主流教育思想的總結。它強調教師的啟發誘導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還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
封建社會時期
(一)確立“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開始讀書做官時代的漢代經學教育。
這一時期的師生關系又退后到了單向傳授。守師法,重依據的風氣在當時是受到尊重的。對教師講解的重視在當時是有其時代的需要,但對現代語文教育無疑是有其局限性的。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于政治的動亂和分裂,官學呈現衰落的趨勢,家學盛行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這種家人之父子傳授在語文教育中更為普遍。師生關系與父子關系的疊加使教學更容易實施,但具體的教學關系卻因為個體處理的不同而很難把握其規律性和整體特征。
(三)形成完備的教育管理體制并開始與科舉制度相結合的隋唐教育。
科舉考試的產生和確立促進了社會民眾讀書進取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了教育的下移。但科舉取士的功利性,教育內容、人才標準的單一化也制約了語文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師生關系的狀況可以從韓愈的《師說》中有所了解。不以師傳為榮反以求師為恥。尊師重道的傳統在這里有了一個斷點。但韓愈對于教師的全面闡述對后代有積極的影響。“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亦師亦友,視徒如己的理想師生關系承前啟后,給后代一個效仿的范例。
(四)以書院為學術活動中心,推動教育理論取得進展的宋明理學教育。
這一時期的師生關系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1. 私塾
私塾為民間私人所辦,是針對青少年進行啟蒙和基礎教育的教育組織。教師多由落第秀才、舉人充任,大多生活貧困而責任重大。存在注入式教育和體罰現象。但教師也會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靈活組織教學內容。
2. 書院
書院有點類似現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院,兼有讀書講學與學術研究等多種功能。師生質疑問難、學生因材而習、師生共同研究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已經可以看到。這也跟書院重品學而輕功名,遠離科舉的影響和制約的特性有關。
3. 著名教育家的語文教育思想
胡瑗講經,“每有要義,懇之為諸生言其所以制己而后制乎人者”。教師應是學生的典范。另外,他還倡導快樂教學,重視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增強傳授知識的效果。
張載主張“教須絕四”,教師教學不要臆測(毋意)、不要武斷(毋必)、不要固執(毋固)、不要主觀(毋我)。這一思想對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存天理,滅人欲” 的教育觀點維護的是統治者的利益,其所起的保守作用使理學逐漸走向僵化和沒落。`但是朱熹反對科舉制約下的學校引導人逐利而去義,并繼承“外鑠說”的教育觀,強調求知和力行,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師生共同追求一個理想。
王守仁的心學教育思想繼承孟珂的“內發說”,提出“致良知”與朱熹的觀點相抗衡。他重視人的精神世界,強調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天性。以達到“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的效果,與“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的惡劣的師生關系所能達到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語。這與近現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溝通。在我們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思想轉變中是否可以借鑒一番呢?
(五)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教育思想
批判教育的專制,講究實用對語文教育有很大影響,但師生關系的特征未能有創新意義的突破。
二、中國古代語文教育中師生關系的現代元素
縱觀中國古代語文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有以下幾點認識:
其一,周以后歷代對于教育的認識和實踐的理論總結幾乎都是諸子百家各學派的進一步發展和沿襲。
其二,古代語文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類型有以下描述——強調師道尊嚴的專制型、尊重兒童身心特點的民主型;授業承傳的單向傳遞型、教學相長的交互型;父子宗親型、官教合一型;親密型、冷漠型等等。可能這樣的概括不一定準確和全面,但古代語文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確實是豐富多樣的。現代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基本都有可以找到參照的模型。
其三,古代語文教育以德為先,以文為主的傳統使老師擁有雙重角色——經師和人師合一,教師自身的嚴格要求和社會對他的高期望使得尊師重教形成一種影響至今的傳統。而且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會有精神和信仰的承續。這一點是現代語文教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理想追求。
其四,師生之間除了學術思想的傳承,還有政治地位的相互依附。生榮師貴,師顯徒高,這一方面的影響至今不絕,需要辯證理智地去看,當然這一點對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影響不大。
從以上綜述中不難看出古代語文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現代元素,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一些積極的師生關系類型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被實踐了。這可以為我們建設積極的現代師生關系提供借鑒和范本。這也是我們了解和探討古代語文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意義所在。
三、師生關系的現實意義
“教學,這不是機械地傳授知識。它是人與人之間極其復雜的關系。”任何教育,只要它一開始,它就必然形成一定的師生關系,而這一關系肯定會對教學產生影響。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主體,只有做到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親密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與教育相匹配的教育條件和教學設施固然重要,但優良的教育裝備,并非必然產生高質量的教育。這不像工廠里的產品,高投入就一定會高產出。師生關系很有點像電路適配器,相同的教育條件、教育對象,通過一定的師生關系配置,或許能爆發出強勁的教育能量,產生積極的教育效益,或許完全相反,會產生短路,使學生厭學。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有著潛教育影響,其意義就在于此。
“傳統的教育”這一與現代教育相對應的名詞,有時會被人等同于“落伍過時”“需要摒除”。古代語文教育師生關系中“重教輕學”的特點使人們對古代語文教育的認識誤區是:僵化生硬,甚至違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其實所謂傳統是一個相對概念。幾千年的教育實踐積累終究有它存在的理由,去除時代的局限影響,有很多好的傳統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而不是一概否定和丟棄。
鑒于此,在倡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才適合我們的教育需要”的討論中,我們一方面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顧盼千年,從我們的古代先賢那里尋求智慧的靈光。
總之,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在教育迅猛發展的今天,探討古代語文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是為了在我們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尋求可以滋養現代文明的養分,讓現代中國語文教育更符合我們的文化特點,從而在結合西方先進思想時多一份理智。
參考書目:
[1] 張隆華 曾仲珊著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教育部人事司組織編寫 《中外教育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4] 翟博、金志明、李倫娥《今天,學校的師生關系怎么樣?——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大調查》(原載《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