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玉玲
摘 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是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源泉,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重要;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要幫助學生建立需要,形成動機,然后利用情感,強化動機。基于學習動機理論,從前言、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三部分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解讀。
關鍵詞:新課標;數學;學習動機;課程目標;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55-02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1]。由弗羅姆的期望價值公式:激勵水平高低=期望值×效價(M=E×V),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學生主觀感知學習成功的可能性和學習的價值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動機心理學家依據行為的原因出自活動任務本身或是活動任務之外的報償把動機劃分為內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兩類,而且內部動機對個體活動的激勵作用是長期、持續的,而外部動機的作用往往是臨時和短暫的[2]。所以,我們希望將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轉化成內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的種類有三種:對于活動本身的興趣、完成活動的樂趣和任務對人能力的挑戰。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要幫助學生建立需要,形成動機,然后利用情感,強化動機[3],具體可從這幾個方面著手:1)突出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3)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充分尊重學生;4)重視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5)適當提供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樂于思考、勇于質疑。本文基于學習動機理論,從前言、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三部分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行解讀。
一、對前言的解讀
(一)在課程性質中
數學課程應讓學生真正熱愛數學并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必須彰顯數學的文化價值[4]。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5]1。這表明要通過數學教育讓每位學生都具備數學素養,而這前提是學生不討厭數學不覺得數學是他們學習的束縛,將他們的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是最好不過的做法。所以,有必要在課程性質中強調數學課程要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通過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變化,教師應及時進行教學的適當調整。
(二)在課程基本理念中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5]2。研究表明,當個體不必擔心失敗,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很有意義的,或當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支持和尊重時,自然會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學習[6]16。而《新課標》正強調了數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不必過于擔心成敗的輕松氛圍中學習,提高自我感覺成功的可能性,間接地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新課標》還要求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有利于學生去體驗和理解數學,領悟數學的價值,進而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與探索數學,將學習數學當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5]2-3。詹姆斯·康奈爾、查理德·瑞安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教師給予學生更多自己做決定或自主地控制學習進程的機會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大大提高[6]16-17。《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資料表明,合作性的學習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機,因為它們直接滿足學生的關聯需要;同時它們也能促進學習,因為它們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7]。《新課標》突出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滿足學生的關聯需要,也以此提高學習動機。
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5]3。學習評價是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準繩,應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存在感。
(三)在課程設計思路中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表述,過程目標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表述[5]4。在過程目標中使用的是“經歷、體驗、探索”,這都離不開學生這個主體的,可見《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
“綜合與實”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5]5。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問題探究的情景,給學生提供挑戰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逐步領略到學習數學的趣味。
二、對課程目標的解讀
(一)在總目標中
《新課標》與《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顯的不同在于從原來的“二基”變成“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強調了數學思想和學生體驗探索數學過程的重要性,而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要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需要,主動去學,形成學習數學的動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5]9。這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前提。
(二)在學段目標中
在各個學段目標中的情感態度都有與總目標類似的表述,特別是在第二學段中。這就更突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讓學生在其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三、對實施建議的解讀
(一)在教學建議中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5]42。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挖掘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挑戰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學習動機?!爸匾晫W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5]43、“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5]46。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思考的過程,給予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5]47。這一部分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數學問題的好機會。如何使他們愿意學,喜歡學,對數學感興趣?如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5]47-48這強調了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也是教師不可忽視的。
(二)在評價建議中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5]55。過程性評價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8]64。奧蘇伯爾提出:“成就動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盵1]學生在不同學段會顯現出不同的內驅力,所以,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會增強。因此,在第一學段一般以鼓勵性的語言評價為主,而到后兩個學段逐漸應以鼓勵為主,批評指正為輔,這樣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只一味強調鼓勵的一面,有時非但不能正確體現真實情況,反而容易滋生學生驕傲的情緒[8]65。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5]56。資料表明,當學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將會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來評價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會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6]20。不同的評價群體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是不同的,多方式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多方面地發展自我,且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更利于學生體會評價的合理性,從而讓學生維持較高的學習動機??梢姡嘣脑u價主體與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是有必要的。
因《新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同樣是符合上述的分析,所以不在此做重復的解讀。
綜上可見,《新課標》多處強調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重視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教學方式到教學內容,《新課標》都希望學生能自愿學數學、熱愛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當然,《新課標》所強調種種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理念還依賴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參考文獻:
[1]馮忠良,姚梅林.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振宏.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2,124.
[3]劉旭繁,楊守斌.試論動機理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30-31.
[4]楊豫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美)BarbaraL.McCombs,JamesE.Pope.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M].伍新春,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7](美)J·Brophy.激發學習動機[M].陸怡如,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5.
[8]楊陽,沈黎明.學習動機與《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之關聯[J].考試周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