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范小強
摘 要:形勢政策教育作為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面對新時期的挑戰,形勢政策教育要按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增強高校育人效果,體現在四個方面:發揮新媒體形勢政策教育的優勢、不斷完善形勢政策課程教學體系、繼續深化落實形勢政策專題報告、持續深入開展形勢政策社會實踐。
關鍵詞:新時期;形勢政策;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72-02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形勢政策教育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政策性和時效性,緊密結合社會實際,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不斷增強形勢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一、形勢政策教育的四個重要意義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形勢政策教育作為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形勢政策教育突出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學生進行國內國外基本形勢、黨和國家的基本政策教育,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政策觀教育。
(一)形勢政策教育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1]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處于一個大調整、大變化的重要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尖銳。高校始終是各種意識形態角逐的主要場所,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政治傾向涌向的局面,需要高校強化育人功能,通過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體系,并以此指導和規范自己行為的作用。
(二)形勢政策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當前我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仍然要面對突發事件易發多發的嚴峻形勢,綜觀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增速快、類型多、情況復雜、危害嚴重,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態勢[2]。社會思潮和矛盾問題對師生的干擾點多,高校需要通過形勢政策教育,促進青年學生能夠明辨是非,運用理論知識去理性地審視、客觀地分析實際問題。
(三)形勢政策教育是校園和諧的需要
建設和諧校園,既是高校面臨的一項緊迫的現實課題,也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工作[3]。高等教育發展還不能很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和諧校園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基礎,和諧校園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形勢政策教育,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激發青年學生勤奮學習、全面成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幫助廣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才。
(四)形勢政策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價值取向,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一方面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發展中遇到和面對的問題,一方面是大學生與社會要求的差距問題。近年來的調查表明,就業與學業一直是困擾學生最大的兩個壓力源[4]。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為每個學生成長成才服務,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形勢政策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補充的新形式,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解開學生的困惑,促進學業和就業成長。
二、形勢政策教育的四個方面
形勢政策教育在客觀上構建了高校育人的特殊魅力,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使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明確歷史使命,理解黨的政策,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對新時期的挑戰,形勢政策教育要按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增強高校育人效果,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發揮新媒體在形勢政策教育中的優勢
調查顯示,大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媒體占70.6%,其次是電視媒體占20.8%。新媒體成為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6]。根據社會發展來看,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的載體新舊更替快速,傳播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從前的“受眾”,逐漸發展為新媒體的制造者,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新媒體技術為形勢政策教育提供了門類齊全、資源豐富、極易獲取的海量教學資源;師生之間可以通過網上論壇、博客等形式進行即時的討論和交流,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從不同視角分析問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在教育資源的選擇上,形勢政策教育應圍繞大學生群體最關心的國內外形勢和熱點問題,通過大量豐富的信息資料,化枯燥為豐富多彩,引導大學生正確思考。在教學技術上,應及時吸納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利用新媒體手段豐富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方式,通過發帖、轉載、參與討論等方式,及時、深入地開展理論宣傳、政策引導、交流討論,提高了形勢政策教育的實效性;廣泛利用網站、多媒體、博客、手機飛信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多角度、多層次通過案例教學法、互動研討法、時事評述法等方式,努力構建雙主體互動教育教學模式,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不斷完善形勢政策課程教學體系
《形勢與政策》是教育部確定的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全國高校對此門課的設置沒有統一模式和固定體系。高校應按照上級文件要求,在學校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務等部門的配合下,不斷完善形勢政策課程教學體系。首先,依托教育部定期發布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出發,完善教學實施方案和教學大綱,規范教學管理工作,使形勢與政策教學步入正軌,教學管理日漸規范;其次,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緊緊抓住學生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出臺的重大新政策,做好教育和引導,及時將新理論、新思想、新政策貫徹到課堂理論教學中去;再次,通過定期反饋形勢政策研討會教學信息,從課堂效果(學生抬頭率)、平時學習心得體會、課程考試等環節,增強課程的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教學實效性;最后,深化教學內容改革,通過教學研討會、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強形勢政策教育教學規范化,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三)繼續深化落實形勢政策專題報告
正確分析判斷形勢,是認同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的重要前提。形勢政策報告會作為形勢政策教育的有效載體,形勢政策報告會在表層是一種知識接受,在深層上是一種思想接受。“要建立高等學校學生形勢報告會制度。各地要建立相應的報告會制度,邀請省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結合本地區發展的實際,每年為高等學校做形勢報告,使學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變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看,形勢政策報告會不僅僅是向學生傳達當前社會發展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認同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采取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且要求學生主動承擔起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重任。在形勢政策教育中,建立了經常性、基礎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每學期聘請校內外專家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或是突發事件來校做專題報告,教育和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認識和分析形勢,正確地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在分析中選擇,在綜合中提高,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內容上,既講中央的方針政策,也講本地的具體情況;既講大道理,也講小道理,講具體問題;既講形勢的變化,也講相關的專業知識、背景、規律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下一步發展的趨勢等;既講形勢發展變化現狀和特點,也講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既有針對性地化解矛盾,引導思想認識問題,也以提高認識分析形勢的能力為著力點。
(四)持續深入開展形勢政策社會實踐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實踐既是理論的源泉,又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反過來,在充分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爭取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從中央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可以看出,都高度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不僅要求各高校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做到對所有四門課程的“全覆蓋”,而且還具體規定了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要進行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目標有關,那就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學好理論和用好理論,能夠做到知和行的統一。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內在要求,與理論教學相比,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性強,開放性大,制約因素多,涉及面廣,教學環境復雜,可控性差。兩年來,思政部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推進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機制,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總結經驗,積極開展思政課學生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河北省委黨校課題組.近年來我國防控突發事件的經驗與啟示[J].領導之友,2013,(1).
[3]袁貴仁.不斷增強推進和諧校園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第十五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EB/OL].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GB/8216/17
2513/10292820.html.
[4]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2012年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報告[J].北京教育(德育),2012.
[5]教育部部長.教育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EB/OL].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GB/12640494.html.
[6]李合亮,王輝.新媒體與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