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鳳
【摘 要】進行“探究性”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在充分利用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拓展思維,查閱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能力。通過設計探究性問題,進行探究性討論,多給學生參與、動手、實踐的機會。
【關鍵詞】初中地理;探究;教學策略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在這種理念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那種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成為初中地理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一種最基本理念。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分配比例,加深對學習的價值的認識,使他們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得到升華。探究式教學作為教學與學習方式的雙重變革,日益受到關注,并在教育教學中加以推行。
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始終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探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給學生創造多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在教學中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的:
一、結合課堂教學,構建地理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地理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操作過程簡單概括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1.針對實際,創設問題情景——發現問題
問題探究式是課堂內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啟發學生善于和敢于發問,既圍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強調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領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意識,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這里的“實際”。一指教材,二指學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探究能力創設一些難易度適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2.參與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問題、表述成果
教師置身于學生之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形成一種良好的探究氛圍。由于只要能自圓其說,個個都有解決問題的方案。老師只是一個旁聽者或者說參與者。
3.分層指導,激勵評價
由于學生的層次不同,個性特長不同,老師對他們進行分層指導:如探究目標分層制定;問題情景分層創設;探究性作業分層布置。重在探究過程中激勵性評價,對于學習困難學生,只要有一點探究意識就要給予鼓勵。
4.課外實踐,有針對性輔導——感悟成果
在課題探究有了結果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的交流,以達到互相彌補短,共同進步.教師積極鼓勵肯定學生,要有針對性或個別輔導,引入相關的學科知識并介紹一些新的學科方法幫助學生對問題形成較全面的深入的認識.
二、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有效的地理課堂探究性活動
在創設探究性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時刻注意保持在一種輕松、自然、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把學生的活動穿插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活動來掌握基礎知識,通過活動去探究原理及規律,通過活動來提高能力,因此我在設計活動時十分注意以下幾點:①活動的興趣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才會自愿接受、參與、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結果才是有意義的。②活動的難度不宜過大,應簡便,易操作,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③活動的開放性。活動應能夠引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維。其中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④活動的目的性。活動必須能達到本課的目的,不能為活動而活動。⑤活動的時效性。因為地理課時間有限,所以活動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同時也要注意將探究活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⑥與其他相關知識及學科的聯系。⑦活動所需材料必須是容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實際需要適當增刪教材上的“活動”,或設計出更有效、更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課題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學習成功的一個方面,而選題則是課題探究成功的開始。我認為,選題不僅需從日常生活中去求索,還必須考慮需要性、創造性、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這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突破口,更是課題探究取得進展的關鍵。學生對來自身邊、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如:《學校平面圖的制作》、《剩飯與環保》、《母親河的環保》、《讓家鄉的綠色長存》、《互聯網—地理學習的新途徑》等),更加熟悉,更感興趣,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地去學習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學習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標準以其與日俱增的新理念向我們展示了地理素質教育的新視野,也標志著一個地理課程改革新時代的開始,它倡導全新的學習方式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與創造的主人,這就要求有高素質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來完成探究式教學任務。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于我們廣大教師去積極探索,總結成功經驗,以便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以上筆者的幾點看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與廣大同人商榷。教育教學是門大學問,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努力探索,愿我們的付出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