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辰
【摘 要】大眾媒體,尤其是當前占據優勢地位的電視媒體,在構建公民社會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什么樣的電視節目形式可以將此作用發揮至最大,都是目前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就脫口秀節目的代表之一《壹周立波秀》作為模板進行分析,探尋脫口秀節目與公民社會構建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公民社會 《壹周立波秀》 電視脫口秀
中國的公民社會仍在形成當中,筆者認為,在公民社會的構建過程中,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而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2010年開播的《壹周立波秀》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本文從該節目話題選擇,表演和藝術形式等方面,分析以其為代表的脫口秀節目對當今中國構建公民社會的作用。
一、公民社會及其相關理論
1、公民社會的概念
公民社會一詞來源于西方,對應于英文civil society。大部分中國學者在定義公民社會的時候,基本以社團和NGO(為非政府組織)為主體,如:“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在這一領域由同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占據,這些組織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并由社會成員自愿結合而成,以保護或增進他們的利益或價值”①。而俞可平的定義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包涵在內:“我們把公民社會當作是國家或政府系統、以及市場或企業系統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或民間關系的總和,它是官方政治領域和市場經濟領域之外的民間公共領域”②結合中國實際,筆者較為認同后一種說法。
公民社會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兩點,一為尊重自由機制,突出每個公民的價值與權利,換而言之,只有經過當事人認可、協商之后形成的決斷才具有合法性;二為倡導公民的參與意識與責任意識,而形成這種意識的條件,則需要社會機制以及大眾媒介的激發和引導。
2、公民社會與電視媒體
公共領域是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或專業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章的規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
公共領域已成為公民社會時代最重要的民主調控機制,它能增進國家對矛盾和沖突的承受力從而實現社會的和平穩定,同時為民主社會的健康發展注入動力。電視媒體擁有一定的受眾群和媒介影響力,應擔負起培養公民意識、構建公民社會的責任。
3、《壹周立波秀》與海派清口藝術形式
“海派清口”是從上海本地的單口滑稽、北京單口相聲和香港的“棟篤笑”等曲藝表演藝術中汲取精華發展而成的。在《壹周立波秀》中我們可以看到相聲、評書、小品、滑稽劇、唱歌、舞蹈、戲劇等曲藝元素,同時也可以看到新聞播報、新聞評論、訪談和脫口秀等電視藝術形式。
《壹周立波秀》的節目發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2010年2月14日到5月7日的12期節目由周立波單人脫口秀和嘉賓訪談兩部分組成,從2010年10月4日開始,取消明星嘉賓訪談部分,改為周立波的個人脫口秀。節目由7個板塊構成:片頭——內容提要——妙齡美女火辣開場舞——詞說——立波夢話——話題秀——經典歌曲。
二、《壹周立波秀》的話題選取與公民社會構建
1、《壹周立波秀》話題特點
話題的選擇是脫口秀節目的靈魂所在,而《壹周立波秀》根本就在于其鮮明的評論特色。筆者對《壹周立波秀》近三年的五一特別節目進行了話題梳理,其結果如下:
2013年:4.30第一夫人;5.1北京霧霾、反腐;5.2房地產限購;5.3鐵道部等大部制改革、水污染;5.4賣萌、大橋垮塌。
2012年:5.1閑話名酒茅臺;5.2什么是高調炫貧;5.3面子的趣事和笑話;5.6俄國大選的奧秘、5.7讓人憤怒的國考泄題;5.8當林書豪遭遇鳳姐。
2011年:4.30整容風潮;5.1卡扎菲;5.2詞說破格提拔;5.3周立波大話北京交通。
經過梳理我們發現,《壹周立波秀》話題的選題主要有以下類別:時事、民生事件以及網絡熱門事件。而在所有的選題中,又以偏重時政類的事件為主。
2、時事類話題的選擇與構建公民社會之間的邏輯聯系
通過對美國、丹麥兩國媒體公共議題的話語分析,Crigler和Jensen提出,“在一個政治意識形態逐步減淡,黨派間政見差異日趨減少的社會,公眾對政治的了解大部分來自于關注人物個性及個人際遇的媒體敘事”③“此外,通過分析安嫩伯格2000年全國選舉的問卷數據,Moy、Xenos和Hess分析了深夜喜劇節目與奧普拉脫口秀中政治內容對公民參與的影響,結果顯示政治新聞娛樂化能促進政治參與,觀眾午夜喜劇節目和奧普拉脫口秀政治內容的媒介接觸量與政治參與度的增加呈正相關”Moy的研究還認為,“觀眾對硬新聞的偏離可能促進民主某些好的方面”。④
我們不難看出,通過對時事政治事件的娛樂化表達,有利于政治本身的傳播,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并為公民社會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這一類的脫口秀節目對于受眾的影響還體現在加強公共意志和公共觀點形成這一方面。
三、《壹周立波秀》的節目形態與公民社會的構建
1、節目編排
筆者主要以改版后的《壹周立波秀》為對象進行分析。
2010年10月后的節目由7個板塊構成:①片頭:以城市為背景,周立波卡通形象為主角的漫畫式黑白片頭,洋氣、詼諧;②內容提要;③妙齡美女火辣開場舞;④詞說:把某一時下熱點濃縮為關鍵詞,緊扣關鍵詞進行幽默評述;⑤立波夢話:周立波與另一美女主持搭檔,以新聞播報的形式,選取幾件觀眾普遍關心或不滿的事情進行幻想性的虛構和調侃;⑥話題秀:選取時下某一熱點展開深入評論;⑦經典歌曲的演唱。
2、舞臺、服裝設計
《壹周立波秀》的舞臺簡約、洋氣,是周立波一手打造的,“一個人、一張椅子、一個提示夾、一個演講臺、一場戲”。舞臺基本保留老上海的劇場風格,懷舊而浪漫。以城市夜景為背景,而這一背景有點像從上海老橋“外白渡橋”看整個城市夜景,更加突出了上海本地的特色。舞臺正中樹立屏幕不時播放與評述內容相關的圖片、漫畫,舞臺最顯眼的是《壹周立波秀》的logo,擺放隨意,英文、中文混雜,以提醒觀眾這檔節目的品牌和個性。
周立波本人的服飾、裝扮體現著“海派”。隨節目進行而更換的不同款式、顏色的西裝,油光锃亮的“油頭”,锃亮的小皮鞋,紳士的白手帕等等,還有文雅的體態和對觀眾的謙遜態度,表現在只要有掌聲,他都會輕輕地鞠躬。
3、語言風格
土洋結合,雅俗共賞:《壹周立波秀》以上海話為主,普通話為輔,充分發揮上海方言獨特的幽默感和表現力,“語言不臟”、清清楚楚,全國觀眾都能聽懂。周立波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深度挖掘語言的魅力:“海派清口”是一種純語言藝術,需要表演者有深厚的語言駕馭能力。周立波運用反諷、夸張、比喻聯想、雙關、排比和仿造等修辭手法,讓口語表達在富含文學性的同時妙趣橫生、高潮迭起。
綜上所述,《壹周立波秀》優雅精致、辛辣幽默,在“綜合性”中見“個性”。周氏幽默追求“語言的干凈”,不講粗口、混口和葷口,只將幽默當做針砭時弊、表達思想的手段,是一種格調高雅的高級幽默形式。無論舞臺設置還是主持人風格、板塊編排,都體現濃郁的城市風格。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輔助敘事,將嚴肅的議題與幽默的形式結合,以立體的飽滿的個性化的形式增強說理的說服力和表現力,增強傳播的效力。節目風格適合各年齡層觀眾,尤其符合有一定社會地位、知識修養和文化追求的城市觀眾,而我們知道這些人也正是構建公民社會需要去影響的對象。周立波用幽默的方式吸引他們注意社會熱點,同時為他們展示了公民關心、思考、參與公共事件的方式。
四、電視脫口秀和公民社會建設
通過上文論述,筆者認為,以《壹周立波秀》為代表的脫口秀節目主要通過對話題的選擇進行議程設置以及針對特定受眾這兩種方式促進公民社會的構建。
盡管已經進入了以網絡為核心的自媒體和大數據庫時代,可我們發現,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依然無法忽視,其在公民生活中,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中國電視近年來的不斷進步,類似《壹周立波秀》類型的脫口秀如《傾傾百老匯》《老梁故事匯》等等不斷涌現,收視率在各個衛視頗為可觀。尤其是電視由于本身的娛樂屬性,相較于其他媒體來說,更加易于受眾潛移默化的接受電視節目所傳達的思想,發揮其在構建公民社會的過程中電視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4
②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境》,《中國社會科學》,2006(1)
③④劉璟,《新聞娛樂化研究的軌跡與問題——SSCI核心期刊新聞娛樂化研究述評》,《國際新聞界》,2011(10)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