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一沛 熊程
【摘 要】微博網站的興起為構建公共領域提供了可能性,它意味著公民意識的覺醒,而微博公共領域的構建反過來又會對公民意識的形成和成熟產生有利影響。
【關鍵詞】公共領域 微博 公民意識
2010年被稱為中國微博元年,此后的幾年間,微博迅速成為一股強大的新興話語力量。微博便捷、開放、平等的特點,與哈貝馬斯關于公共領域的觀點不謀而合。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意指的是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①它產生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中間地帶,形成于市民社會的私人領域中,構成私人領域的一部分。它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做出評判”。②
公共領域也包括公眾輿論領域,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公共批判性。在印刷出版物還是主要傳播渠道的年代里,公眾借助這一公共平臺,對社會進行監督。然而,當娛樂至死成為大眾傳媒的信條,當批判讓位消費主義,大眾傳媒很難再扛起公共批判的大旗。之后,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在重建公共領域中的表現也很難讓人滿意。以新聞首頁、BBS、SNS社交網站為代表的傳統網絡平臺一定程度上辜負了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凱斯·桑斯坦說道:“現實中,多數網站只想要鞏固自身言論的力量和瓜分公共論壇,在這種情形下根本不可能促成商議的民主對談機制。作為受眾,不管從鏈接或者個人行為來看,許多人還是想聽到自己更多更大的回音”。③網站或者論壇往往以利益至上,在他們的平臺上登載的是他們認為對自己有利,至少也是無害的內容,某些情況下甚至主動引導言論。除此以外,一些以實名為基礎的SNS網站,如人人網等,由于網友是以真實身份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這就難免使得其礙于“社會壓力”,不是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馬上說,也就是產生了“沉默的螺旋”等效應,這便影響了討論的效率和有效性。
微博的強勢崛起,似乎帶來了一些改觀。這是基于微博誕生時它所與生俱來的幾個特點:1、便捷性。字數的限制要求發布的信息務必簡潔,而且發布零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隨時發布消息;2、實時性。具體表現是微博消息病毒式的傳播,即“一傳十,十傳百”,因而突發消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傳至大量微博用戶;3、互動性。用戶可以將消息發給某些粉絲,這些粉絲看到后可以立即作出回應,實現了對某特定觀點的即時互動。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去關注或者跟隨其他用戶,這就類似于RSS信息聚合技術,即可以隨心所欲訂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存在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由私人組成的公眾。他們具有獨立人格,能夠在理性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展開辯論。(2)擁有自由交流,充分溝通的媒介。單向的非溝通媒體將導致信息的匱乏和意義的缺失,這必將導致私人的獨立與理性失去存在的意義。(3)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自由辯論,充分交流,進行理性批判并達成共識,形成輿論。④在微博時代,這三個條件似乎都不難達到,微博的低門檻還使得公共領域更加私人化平民化,改變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只屬于被稱作私人的少數人的局面。以新浪微博為例,用戶中有精英有草根,有商家有政府,呈現出各個階層的人同在微博的舞臺上狂歡的圖景。更為廣泛的私人組成的公眾參與其中,作為幾乎是“零門檻”的傳播媒介,微博的氛圍讓用戶主動地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而非被動地扮演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微博平臺下自媒體的力量正在逐漸消解傳統新聞傳播主體的中心化和權威化的光環。有趣的是,這種全民狂歡甚至把傳統媒體也拉至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官方媒體高調進入,并將其作為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用心經營,《新聞聯播》甚至在節目最后口播官方微博賬號來“求粉”,足見專業媒體也不敢輕視微博,有些媒體甚至還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微博新聞報道方式。此外,在微博平臺上可以自由交流,雙向多維的傳播通道使得傳播更加充分,有了這個基礎才使公眾能夠就普遍關心的問題展開廣泛討論,產生多元的意見,有效避免了意見極化,以及其他網絡平臺總是自說自話很難形成討論的弊病。只有有了自由的討論,才有可能最終達成共識,形成輿論。
微博的影響日漸擴大,它已經從線上走向線下,從個人生活走向國家生活。“房叔”、“表叔”等的曝光絕不是偶然,微博對于事件的關注不僅推進了調查工作的開展,也將人們從“空間的缺場”推向了“信息的在場”。在了解事件時,用戶對事件審視的角度上升為“全視”,在圍觀事件時還可以跟消息發布者直接互動,可以與其他網友交流討論,還可以自己轉發分享以擴大其影響。可以看出,公共領域的誕生所必須的三個基本條件在微博上基本可以實現,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準公共領域”,認為它“是一種基本獨立于政治權利之外,任何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有準入條件參與其中”,“具備公共領域基本功能、運行原則和運行方式的一種活動空間或公共場所”。⑤
在這種良好的現實條件下,微博公共領域的構建又反過來促進了公民社會主體的擴大、公民社會的發育。所謂公民社會,參照百度百科上的定義,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是指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它不屬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屬于盈利的私營經濟的一部分。微博獨特的病毒式傳播方式非常有利于將社會上相對獨立的公民個體聯系在一起,這個群體的擴大,又會促使更多個體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參與意識的提高。微博具有個人性和公共性的雙重特性,這兩種特性同時置于微博這個“公共場所”,個人性活躍的一個表現就是微博上口水話題的增多,最終使微博平臺上出現“碎片化”語言的現象,這些“碎片”對于公共領域空間的構建會形成沖擊。而微博上公民社會主體的增多,引導更多人關注共同利益、關注社會問題,這對于平衡微博個人性和公共性,是個行之有效的途徑。公民意識的提高,會使人們開始關注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對于事件的覺察會更加敏銳,對于事件的判斷更加理性,更加善于利用自己的學識作為工具去對現實社會進行重新認識、重構和反思,對于維護自身權益會采取更加理性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公民意識的健全,會使他們不僅僅關注自己身邊的一切,也會傾聽其他人對于自己身邊事務所發出的聲音,進而參與其中擴大其影響。在微博上我們會常常看到,一個普通的人對于某突發事件的“直播”會引起大量的轉發和評論,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其背后便是隨著微博的發展,微博用戶的公民意識覺醒并逐漸走向成熟,對于整個社會利益的關注逐步成為關注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名人微博或者草根“大V”,越來越具有很強的公民意識、批判意識,如李開復、鄭淵潔、作業本等微博用戶,他們擁有上十萬甚至百萬之眾的粉絲,有著如此龐大的粉絲也就注定了他們在微博上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影響力,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就是微博媒介里的“意見領袖”,他們對于某事件的關注會引起更多粉絲用戶的關注,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對事件本身產生影響。他們是微博傳播網絡上的重要節點,他們的關注、批判往往會產生深遠影響,這對于微博構建公共領域,形成良好公共領域空間秩序,抵御微博“碎片化”言語現象,遏制謠言的蔓延都有著重要作用。
微博的一些特點讓人又愛又恨,但是總的來說,它的發展前景還是讓人期待的。在未來,微博需要構建一個精英和草根更加平等互動的環境,精英對于微博的控制是無法避免的,只能促進他們與草根階層之間良性互動,鼓勵精英和草根一起關注社會事務,發揮他們的影響力作用于現實事務。培養更多個性化的用戶會有助于微博上理性探討公共事務風氣的形成。既批判又不失理性的聲音才有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而擁有這樣的能力不能只是知識分子,而應在更大范圍內培養。
微博的誕生給了我們一個話語平臺,但它畢竟是新興事物,任何一個新事物的成長都充滿了坎坷與未知,很多問題只有在其不斷的發展與實踐中才能顯現,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學習,使微博走得更遠,激發出它構建公共領域的方面的潛力。
參考文獻
①②[德]哈貝馬斯 著,曹衛東 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
③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④哈貝馬斯 著,梁光嚴 譯:《關于公共領域問題的答問》,《社會學研究》,1999(3)
⑤吳鼎銘,《微博:一個準公共領域的誕生》,《媒介批評》(第4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均為華中師范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