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超
【摘 要】借助互聯網上的社交平臺,人類可以超越傳統交往的時空限制、主體范圍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從社會學視角來看,網絡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會互動”一詞描述。微博作為新興的社交平臺,既有傳統的網絡社會互動的特點,又實現對人類互動行為的重構。本文通過概述新浪微博作為網絡互動平臺所具有的共性,結合新浪微博互動呈現出的新特點解析網絡中的社會互動,并探討網絡互動與現實互動的關系。
【關鍵詞】新浪微博 網絡互動 現實互動
互聯網的產生,深刻而迅速地改變了社會互動的面貌,使網絡互動與現實互動產生了交叉和融合。正如卡多索所言:“我們處在一個新空間概念之中,親身的和虛擬的彼此影響,為新式的社會化、新生活方式和新社交組織形式提供成長的土壤。”在微博平臺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個體在網絡上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鏈接,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社群。這個活躍而富有生命力的社群影響著線上和線下的社會互動。
一、微博社會互動是網絡互動的形式之一
微博社會互動是間接性的虛擬化的網絡互動。所謂間接性,是指必須以電腦作為互動的中介,而虛擬性則指人們再也感受不到在物理空間中感受到的方位,也無法觸摸到屏幕中所顯示的網絡事物。也就是說網民依賴電腦,并通過控制其輸入和輸出設備交互作用,在互聯網平臺上構建了一個完全懸浮于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圈。這種互動的間接性與虛擬性讓網絡互動的開放性大大增強,因此在互聯網上,每個人既是觀眾,亦是演員;既是參與者,亦是組織者。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發布者,又是傳播者和接收者,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與別人交流和交往。
超時空性是網絡互動的最大特點。它超越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在人的身體缺場的情況下,通過網絡的多向互動機制,照樣可以實現正常的交往。威廉·米切爾指出:“網絡把交流空間予以分解,從而摧毀了地理代碼這一法寶,并不存在哪一個地址更好的問題,即便人們看到你行走于合適的地方、同合適的人在一起,你也不能試圖據此來定義你自己”。此外,網絡互動中的語言性特征也不容忽視。與傳統的社會互動不同,虛擬空間的交往主要依靠特定的語言符號。這種符號主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語言符號,如漢語、英語等;第二種是計算機語言,如JAVA等;第三種是網絡語言符號,這是一種僅限于網民用于網上互動的新的語言符號。新浪微博以文字,圖片,視頻和為網民熟知的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互動的載體。
二、微博社會互動呈現新特點
相對于QQ,人人網等社交平臺,微博呈現出社會互動的新特點。從互動的主體看,微博互動主體打破了傳統人際互動的模式,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包括人與組織的互動,實時性更強。人們可以持續地展開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社會互動。微博方便快捷、反饋及時、碎片化等優勢,被政府部門看好,兩會代表委員可以通過微博接觸到民眾,進行議政,老百姓也能實時參與交流。這種個人與組織的互動充分體現出網絡時代互動的新特點。
微博的社會互動更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突出的表現就是交往對象的高度選擇性。因受到時間、空間及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交往只能在有限人群中選擇交往對象,狹小的交往空間讓傳統社會互動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凱斯·桑斯坦認為網絡交往需要兩個條件,其中之一是“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假如無法分享彼此的經驗,一個異質的社會將很難處理社會問題”,“共同經驗,特別是由塑造的共同經驗,提供了某種社會粘性。一個消除這種共同經驗的傳播體制將帶來一連串的問題人格與網絡互動的差異”。微博充分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既有現實世界早已產生的交往群體,也包括靠“機”緣和“趣”緣聯系起來的從未謀面的群體,關注名人微博,我們成了與他們進行互動的參與者。個性化的另一表現是微博既能匿名注冊,又可實名注冊。通過匿名參與,我們可以借助微博發泄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情緒,減輕生活的壓力。這與米德的符號互動論中的“自我也存在著互動的過程”相吻合,匿名注冊中的“主我”層面遠遠超過“客我”層面。微博上的大多數互動都采取匿名的方式,呈現給對方的只有個人愛好、情趣等精神屬性,而涉及個人隱私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社會屬性在互動過程中并不能夠體現。
微博上的社會互動呈現規范化態勢,虛擬社會互動中的真實感增強。加V用戶的言論更多的呈現一種社會責任;為凈化微博平臺,所有言論要進行技術過濾。此外,微模式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微話題,微相冊,微群等,可以看成一種集體行為的模式,趣味相投的網友或有共同需求的博友,通過這種聚攏方式進行網上互動,進一步完善了微博的互動體系。
微博社會互動也呈現出一些弊端。首先微博上互動群體出現窄化趨勢,據調查,微博用戶大部分是年輕人,80%受過高等教育,處于社會底層的人較少使用遠程社交。微博上的社會互動因社會地位和人格特質等的社會因素,呈現不平等態勢。微博通過粉絲量來表明受歡迎程度,一般普通人的粉絲遠遠少于名人的粉絲,在一定程度上意見領袖掌握了微博話語權。微博社會互動的真實性也有待提高。長期采用網絡互動,會使民眾的行為方式社會化與角色規范社會化脫節。很多人是因為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互動受阻,才會轉向虛擬社會尋求安慰和滿足,消極地面對現實的人際環境,形成惡性循環,從而造成現實社會中人際互動的簡單化和片面化。
三、網絡互動與現實互動
網絡互動并不能取代現實社會中的互動。一方面,網絡互動是現實互動的擴張和發展,兩者都對社會交往有重要意義。網絡互動在空間、時間上是有一定重疊的。研究表明人們可能同時運用虛擬和現實兩手社交策略,在網上表達不清晰、交往對象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包括性格、學識、閱歷等)且缺乏技術條件支持的情況下,網民一般會選擇親身參與方式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而在預知面對面溝通可能會產生不愉快情緒、或是處理的事物過于瑣碎時,網民一般傾向用網上溝通來避免一些無謂的煩惱。在互動方式不影響交際效果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網絡傳達的溝通方式,以此與他人保持社會距離以取得更大的隱私空間。一些用戶只與陌生人互動,將微博作為“日記本”,將現實生活中不便言談的秘密記錄在微博上。有學者對熟識關系的網絡化給出了社會學意涵:“第一,它意味著在真實社會中,因客觀原因被迫中斷的熟識關系,在網絡社會中,可得以繼續維持。例如家庭中親人的分隔,對于社會學者而言,這是否意味著‘家庭這個傳統的社會組織,將因網絡之助,而有了新時代的意義。第二,網民借助網絡將可擴展社會網絡的觸及層面。也就是說,網民所擁有的‘生存的空間理論上應比一般平民來的寬廣許多。”
另一方面,網絡互動受現實互動制約,有向現實互動回歸的趨勢。根據戈夫曼的擬劇論,長期盤踞在微博等的網絡互動中,民眾就不可避免的根據別人的期望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努力壓制別人不欣賞的某些方面,長時間這樣,就易發生人格的扭曲,要求社會互動的參與者進行角色轉變:從“網民”到現實中的“社會人”。在改變著傳統的交際方式、交際場域、交際范圍的同時,網絡互動受到現實社會眾多因素的限制,如個人的性格、所處的社會結構、文化水平等。網絡互動是現實社會互動的交疊與延伸,在一定程度上還重構當前的社會結構。
結語
依靠碎片化的語言模式和廣泛的人際交往圈,微博已經成為網絡世界的一匹黑馬。網民通過微博這個窗口,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和人際交往規范的同時,也在調整著自己的行為模式,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構建良好的人際網絡。網絡互動不能取代現實互動,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進行人際交往的實習,那些放棄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而沉溺在虛擬世界中難以自拔的做法值得反思
參考文獻
①楊品荷,《賽博空間中的社會互動研究現狀——以新浪微博為例》,《中外企業家》,2011(4)
②賀佐成,《網絡社會互動——一個基于結構與行為視角的文獻綜述》,《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0(1)
③郭丹茹,《以兩會微博熱現象談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魅力中國》,2010(14)
④謝新洲,《互聯網重構了當代社會的互動模式和組織模式》,《光明日報》,2010-5-27
⑤李芹:《社會學概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