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揚
【摘 要】《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在各大門戶網站中以新浪微博發展最迅猛,對社會影響最大。微博為公眾提供更為廣闊的“意見自由市場”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謠言。本文以新浪微博為例對微博謠言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機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謠言 微博謠言 應對機制
一、謠言、微博謠言
美國謠言研究的奠基人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把謠言定義為“與當時事件相關聯的命題,是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傳媒介的方式在人們之間流傳,但是卻缺乏具體的資料以證實其確切性”。①但是,這一概念發展到今天應該有所變化,現在謠言的傳播媒介不僅僅是“口傳”,在微博平臺上,微博就是謠言的傳播媒介。從從“金庸去世”、“鹽價飆升”、“山西地震”到“武漢官員暴雨中坐轎事件”、“安徽廬江艷照門事件”等等,微博顯然已經成為了謠言滋生的溫床。
二、微博謠言產生原因
1、微博匿名性和受眾從眾心理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等制定的《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注冊微博客賬號,應當使用真實身份信息。但是北京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佟力強對實名制進行解釋,真實身份信息只用于后臺注冊,前臺發言則可以繼續使用匿名,也就是“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因此不會影響用戶的微博體驗。對使用微博瀏覽信息的用戶,則沒有限制性規定②。這說明普通用戶無法通過昵稱知道微博發布者的真實身份。微博信息的真假難辨使得跟風轉發司空見慣。在轉發謠言的微博中,還有一類是求證實的微博,這類微博在轉發謠言微博時會標注“求證實”,其轉發的行為實際上也擴大了謠言的傳播范圍。
2、網絡泛娛樂化傾向,為追求轟動效應增加粉絲數量
2013年5月6日,《法制日報》報道了一則名為《“微博控”利用謠言賺粉絲》的消息,消息稱2013年4月下旬,浙江省蒼南縣發生了葉迎迎失蹤事件。4月25日,32歲李某發布:“有6名越獄殺人犯已經殺害78名女性,強奸16名女性,今天逃到靈溪已經奸殺兩名女性,有恐怖分子在靈溪團隊作案、搶劫、強奸……”的謠言,被蒼南縣公安局依法予以行政拘留。記者問他發布這條微博謠言的原因,他說:“這條信息夠勁爆,會引來粉絲”。可見,采用夸大、聳人聽聞的微博謠言賺取粉絲已經成為一些用戶的首要目的。當前,網絡的泛娛樂化發展使得網民對待社會事件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網民對于“惡搞”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樂此不疲,對于“壞消息”往往有種娛樂化的傾向。“全民狂歡”的網絡時代,使得他們對待任何事情都不夠謹慎。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了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就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3、網站管理存在缺陷
網站對網民的言論處理方法無外乎事前檢查和事后刪帖兩種。2012年12月11日李鴻文在《中國青年報》第2版“青年話題”上發表了名為《微博謠言:止于公開和競爭》的評論文章對此進行了形象的論述:“目前主要的他律形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類似減速裝置的事前審核機制,但這種機制的缺陷在于,它阻礙信息的自由流通。如韓國的網絡實名制,后來韓國憲法法院判決其違憲,就是因為這種制度損害一個社會得以存在的根本即言論自由。與減速裝置相比,事后的剎車裝置可能更適應網絡特性,目前而言,除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外,謠言曝光平臺、屏蔽、刪帖及禁言,都是剎車裝置。”言論自由權使得網站沒有權利對網民的言論進行檢查和限制,只能在謠言發生時,以最快的速度辟謠。
4、懲罰機制不完善,給造謠者可乘之機
首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夠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除了這部法律外,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而且網絡謠言存在發布者匿名、追蹤取證困難等情況,給造謠者以可乘之機。新浪“微博辟謠”在發布澄清信息的同時,也會公布對發表不實信息用戶的懲罰,如刪除ID,暫時關閉其發言、被關注功能等,對謠言制造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這些懲罰效果并不明顯。更為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規和網站的懲戒措施有待進一步探索。
三、微博謠言的應對策略
1、提升網民自身素質,加強自律意識
解決微博謠言問題,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提升廣大網民自身的素質。網民在微博上的發言是自由的,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還應該履行對言論負責的義務。做到不發布謠言;在看到未經證實的信息時,盡量不要轉發。若有轉發的必要也要在轉發時注明“未經證實”等信息;看到微博謠言,微眾自身有證據證明其是謠言時一定要積極辟謠,任由謠言的發展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2、商業網站聯合民間力量,建立辟謠機制
商業網站建立的辟謠機制有很多種,最具典型的就是新浪網成立“微博辟謠小組”。為阻擊謠言,新浪網于2011年10月在全球率先成立了“微博辟謠小組”,抽調10人左右的資深新聞編輯從事監控、查證和辟謠工作,主要針對的是虛假信息(尤其是災難求助等方面的信息)、不準確信息和商家欺詐類信息等。但是,新浪網總編輯陳彤表示:“造謠的動動嘴,辟謠的跑斷腿”,面對每天過億的微博信息,僅有10名成員的辟謠小組壓力很大,“一次成功、徹底的辟謠,需要多方走訪,實地調查,其艱辛程度不下于寫一篇論文。”③僅依靠商業網站的力量,辟謠的速度是永遠趕不上造謠的速度的,所以商業網站要積極聯合民間力量。民間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成員運營的微博“謠言粉碎機”,利用科學知識揭穿各種謠言騙局,在日本大地震后為破除民眾對于核泄漏的恐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些民間專業辟謠微博的出現,彌補了純官方信息的不足,為民眾提供了一個非官方的可靠信源,對于謠言的消解作用顯著。④
3、官方微博、媒體微博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如今的微時代,媒體微博辟謠已成為凈化社會輿論場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重大突發危機事件中,謠言之所以滿天飛,往往源于人們無法從政府有關部門和權威媒體上及時獲取信息,這時政府和媒體切不可失聲。”⑤廣大網民之所以相信微博謠言,很大原因就是政府部門或者有公信力的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不透明,而人們的普遍心理是遇到恐慌時傾向于相信負面的信息。微博謠言正是利用這一點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廣泛傳播和信任。為了規避這一問題,官方微博、媒體微博應發揮積極力量,目前官方微博和媒體微博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逐步完善。例如在“武漢官員暴雨中坐轎”事件中,武漢市質監局官方微博、@百度新聞聯播微博、@楚天都市報、@新華社中國往事等等官方和新聞媒體的微博都及時發布了辟謠信息,對粉碎謠言作用顯著。
結語
“網絡空間的意見表達不同于私人空間的隨意自語,自媒體具有公共屬性、能夠影響社會。在享有發布信息權利的同時,不能造謠傳謠。在運用自媒體表達意見的同時,也要記得表達也意味著責任。誤用甚至濫用權利,必然會傷及社會,最終也會傷到自己。”⑥網民應該有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何外力的制約都是“量”上的反映,只有網民自律了,網絡謠言問題才會從“質”上得到解決,治理微博謠言也應如此。
參考文獻
①卡普費雷 著,鄭若麟、邊芹 譯:《謠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②《北京出新規:微博賬號須實名制》,鳳凰網,2011-2-18,http://tech.
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1_12/
18/11399584_0.shtml
③《新浪成立微博辟謠小組 全力“阻擊”網絡謠言》,鳳凰網,2011-9-19,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
il_2011_09/19/9289597_0.shtml
④⑤王燦發、駱雅心,《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微博辟謠并謠言控制機制研究》,《中國記者》,2012(6)
⑥李拯:《自媒體有傳播就有責任》,《人民日報》,2013-5-11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學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