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婷 楊歡歡
【摘 要】網絡信息傳播,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環境,形成了網絡輿論環境并在各種話語的角逐中顯現出了失控現象。本文從網絡輿論主體的視角審視時下已經出現的網絡輿論失控現象的表現、成因并就應對、防范網絡輿論失控現象進行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網絡輿論 輿論失控 輿論主體
網絡媒介因其自生特有的優勢,成為各種話語的角逐場,并衍生出嶄新的網絡輿論場。所謂網絡輿論是指在網絡環境中, 公眾對社會現象和問題公開或匿名表達意見、態度、情緒等, 并在交相互動中不斷對外在現實產生影響直至出現相對穩定的意見分布。①
一、網絡輿論失控現象的表現形式
網絡,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網絡輿論一方面既是監督社會和推進民主化進程的利器,比如近幾年的“躲貓貓”、“鄧玉嬌案”等網絡熱點事件就很好的體現了網絡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不容忽視的是,網絡輿論失控現象也越演越烈:網絡謠言此起彼伏;網絡輿論暴力從不消停;虛假民意混淆視聽。
這些網絡輿論現象帶來了惡劣的影響。比如網絡謠言將謊言包裝成事實,煽動處于未知和恐慌之中的公眾情緒,引發公眾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嚴重擾亂了網絡環境和社會秩序。而網絡暴力往往來源于大規模的人肉搜索和非理性的言論表達,網民通過人肉搜索,將當事人的隱私信息掛在網上,并且通過各種極端言論發泄暴力情緒,直接影響了當事人的精神狀態和日常生活。至于網絡虛假民意,反映的只是一部分人或團體的利益,是以偏概全、混淆視聽的做法,這種做法對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以及現實生活危害極大。
二、網絡輿論主體的特點
所謂網絡輿論主體,本文界定為在網上進行意見表達的網民。“因特網成為造成輿論的有力工具;因特網使用戶自己成為輿論的組織者”。②網絡輿論主體是網絡輿論的重要構成部分和直接推動者。
1、淺閱讀習慣的形成
互聯網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態和信息消費方式。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均籠罩在煩躁與虛浮之中,凡事都推崇速度和效率。在信息的接受方面,人們總渴望花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信息,因而對信息的消費出現一種速食化的現象。這種速食化現象促使淺閱讀習慣的形成,使得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是處于一種表面的、淺嘗輒止的狀況,并沒有對信息有深入理解。
2、人人都有話語權
在傳統媒體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媒體幾乎擁有話語權,直接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而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所擁有的話語權是相當有限的,有限的媒介接近權就決定了其不可能擁有相對等的話語權。受眾規模的龐大和話語權的有限性這一矛盾,在網絡時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在互聯網席卷而來的今天,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的集成性、普遍性和終端一體化,使得受眾的媒介接近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任何一個個體都擁有“我的媒體”,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事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活動,出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現象。
3、個體意識的覺醒
個體意識也就是自我意識,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個人的思想、情感、興趣和價值取向等的總和,是個體對社會關系和社會事件的一種反映,是以某個個體為本位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個體意識處于一種被遮蔽的狀態,個體意識基本上要屈從和服從于群體意識。而群體意識不等于個體意識的總和,群體意識的極度強化必然會抹殺人的個性和批判精神,從而塑造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和單向度的社會。
互聯網時代,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無論是草根階層還是精英階層,無論是專業的傳播者還是非專業的傳播者都積極參與到社會傳播活動之中,對各種社會事件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就使得同一社會輿論事件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4、信息傳播非組織化
傳統的大眾傳播,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是一種專業化的、組織化的傳播。作為一種組織化的傳播,一般大眾傳播都有著自己的組織規范和行為準則,而這些規范和準則對組織中的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環節都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們所觸及的一切生活形態。③當然,web2.0時代也塑造了新的生活形態,信息傳播出現非組織化傾向。媒體數量增多,個體的媒介接近權得到滿足,信息的收集、編輯、發布等完全可以脫離組織由單個人完成。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興趣、審美標準、價值取向等,新聞的把關不再是以組織利益為標準。
三、從網絡輿論主體的角度分析網絡輿論失控的原因
1、淺閱讀習慣易形成碎片化認知
在信息消費速食化的今天,淺閱讀習慣容易使我們獲取新聞信息時猶如囫圇吞棗一般。看似是知曉掌握了新聞信息,但若要較為全面地講述新聞的來龍去脈,大多數人往往又是做不到的。因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新聞信息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層,或者只是零零碎碎,模模糊糊的知曉個大概。這種對信息的斷章取義、碎片化認知極易為虛假新聞的產生、錯誤輿論的滋生提供土壤。
2、擴大的話語權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
人人有有麥克風的負面效應就是我們很難確定信息的真實性。網絡時代,信息的把關人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的把關并不受組織規范的約束,并不具有嚴格的程序性。在這種把關環節下產生的信息,往往具有報道不實,報道不充分,報道片面化的傾向。這些傾向,也為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3、參差不齊的媒介素養,影響輿論的正常運轉
人人都在利用媒介,人人都在闡發觀點,人人都在關注并評論各種社會事件,個體意識正在覺醒。而在網絡環境中,不同的階層,不同媒介素養的傳播者的文化水平、政治覺悟、專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使得個體對同一社會事件的評論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截然對立。而評論又是一種個體傾向的表達,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它往往對輿論的發展走向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網民數量的龐大與其媒介素養水平的參差不齊,可能會影響整個輿論環境的正常運轉。比如批判和質疑精神的缺失,可能會出現錯誤輿論的一邊倒現象。
4、非組織化使得輿論過于分散
在網絡環境中,信息傳播出現了非組織化的傾向。每個個體在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時,都有自己的宗旨和出發點,有的人可能是為了炒作,有的人可能為了出名,有的人可能是為了宣傳,有的人可能是給競爭對手抹黑,有的人可能就是純粹的出于興趣和愛好等等。不同宗旨、不同出發點、多種利益相互纏繞,使得信息的生產和評論的發表成為利益角逐的手段。而多種聲音,多種觀點,必將致使輿論過于分散和松散,這對于主流價值觀和凝聚力的塑造帶來損害。
四、加強輿論引導,構建和諧網絡輿論環境
1、媒體資深評論員等發揮輿論領袖作用
資深評論員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文化素養,并且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其評論的跟帖率、點擊率一般都較高。在融媒時代媒體的資深評論員應該善于發揮輿論領袖的作用,積極對各種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用有速度、深度的評論去搶占輿論市場,為正確輿論導向的形成保駕護航。
2、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優勢
話語權的擴大,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多種聲音,多種信息源,使得人們陷入信息海洋中。主流媒體應該利用自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充當輿論引導的中堅力量,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性,為人們廓清紛繁復雜的輿論局面,在保證輿論輿情得到反應的同時,做好瞭望哨的工作,力求輿論生態的平衡。
3、弘揚主流價值觀,尊重多元價值取向
在網絡時代,不論是組織化的群體還是非組織化的個體,應該積極主動將弘揚社會主旋律、塑造主流價值觀作為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導向,通過各種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積極引導輿論,最終做到殊途同歸,回歸到真善美和以國家利益為主的價值取向上來。當然,塑造主流價值觀并不是摒棄個體的利益和價值取向,而是在尊重個體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讓每一個個體既有說話的權利,也避免其濫用說話的權利。因為個體的話語,口碑相傳的群體分享式傳播必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全民媒介素養水平還沒達到較為理想的程度之前,塑造和弘揚主流價值觀是當下較為穩妥有效的途徑。
4、提高全民媒介素養水平
在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下,海量的信息一方面使得人們置身信息的海洋之中,汲取生存的養分;另一方面又常常使得人們深陷信息的漩渦中,難以尋找前進的方向。對于網民而言,唯有積極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真正做到媒介為我所用,才能在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做一個理性的發言者,為建設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①田卉、柯惠新,《網絡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模式及調控分析》[J].《現代傳播》,2010(1)
②楊曼,《試論英特網對輿論的影響》[J].《新聞記者》,1999(2)
③埃里克·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05
(作者:均為華中師范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