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漲
【摘 要】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統媒體疲于應付新技術發展帶來的閱讀方式和受眾觀念的變化。同樣,體育類的雜志在技術沖擊下,也陷入了經營的困境。除了將紙質內容搬到網絡上,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本文在分析《時尚最體育》技術突破和讀者定位的變化的基礎上,探尋在新媒體環境下體育類雜志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體育雜志 數字化 讀者定位
21世紀是技術主宰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時代,技術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產品更新越來越快。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同樣,新技術帶動的新媒介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深刻。iPad、iPhone成為技術革新的代表性產物,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閱讀的方式,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促使了體育運動的普及。相伴而生的體育類雜志在數量和種類上都有很大的增加。然而,進入新媒體時代,體育類雜志的經營陷入了困境。體育類雜志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傳播環境呢?
《時尚最體育》的誕生似乎讓人看到了希望。它利用新技術,并在內容上有重大突破。本文通過對《時尚最體育》與傳統體育類雜志的比較,來探討體育類雜志在新技術條件下的經營之路。
一、表現形式上的突破——技術為先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是媒體創新發展的動力。在新技術條件下,媒體需要探索出新的形式,來融入新技術的發展浪潮。《時尚最體育》率先在這種探索中占得先機,找到了一條體育類雜志發展的新道路。
《時尚最體育》的前身是《最體育》電子雜志。其創刊于2009年6月26日,半月刊,由黃健翔自主運營。在運營兩年后并入時尚傳媒集團,更名為《時尚最體育》,成為時尚傳媒集團旗下第18個出版刊物。
《時尚最體育》不只是一份數字發行雜志,它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于數字時代的各個領域:在互聯網發行的pc版是一本深度閱讀的電子雜志;在ipad等平板電腦上發行的是更具視覺效果的互動讀物;在手機發行的是一個碎片閱讀的娛樂讀品。它是一個體育內容客戶端,直接內置于硬件廠商銷售的筆記本、臺式機、一體機、平板和手機等各種設備里;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個體育內容供應商。傳統的體育類雜志在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并沒有改變其紙質的發行方式,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寬渠道、改變版式以適應讀者的需求上。與傳統體育類雜志面對新技術的“變革式”發展相比,《時尚最體育》是“革命式”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體育類雜志。它是順應技術發展而誕生的,并與技術相融合,以技術為支撐,內容為保障,探索出一條獨特的經營方式。
在新技術條件下,其發行和推廣平臺與傳統的體育類雜志不同。微博開創了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在人們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時尚最體育》以網絡為平臺,其宣傳主要是通過微博這一新媒介。其前身《最體育》以全球最大的電子雜志發布平臺佐羅網為發行平臺,以黃健翔和最體育的新浪微博為宣傳平臺,其中黃健翔的微博起到的宣傳作用不可忽視。截止2011年6月24日黃健翔的新浪微博擁有超過7394672的粉絲,時尚最體育也有174684位粉絲。此外,微博的裂變式傳播擴散方式擴大了其傳播范圍。在佐羅網的體育熱門雜志中,《最體育》位居榜首。更名為《時尚最體育》后,其發行平臺得以拓寬,可以利用時尚網已有的資源。
《時尚最體育》利用新技術實現了低成本、高回報經營。不論是《時尚最體育》還是之前的《最體育》,其都是數字雜志沒有紙質版本,這就大大降低了其經營成本。由于傳統體育雜志的采訪成本和印刷成本較高, 因而定價一般較高。統計顯示, 1999年全國大眾類體育期刊的平均定價為4.7元, 2007年為9元。①與之相比,《時尚最體育》和《最體育》都是免費發行的數字雜志,更受讀者青睞。此外,電子雜志在廣告經營方面更加靈活,更加多樣化,可以通過視頻、動畫、頁面下方滾動等方式出現。《最體育》從創刊到更名一共發行了41期,平均每期容量為86頁碼,廣告為10頁碼,其中廣告并不包括在“翔視界”欄目中的冠名廣告和在頁面下方的滾動廣告。據統計, 2007年我國大眾體育期刊的期均容量為85頁碼,廣告量只有5.82頁碼。②
今天,一些時尚達人也是科技達人。《時尚最體育》抓住了時尚和科技之間的這種緊密關系,以高科技來彰顯時尚,注重視覺體驗和閱讀體驗。此外,在營銷渠道方面《時尚最體育》還和硬件商談定了內容客戶端在其產品上的內置。據《時尚最體育》的發行商估計,這種全新的發行模式每月能為其帶來數百萬計的新增讀者群。
二、內容上的突破——體育與時尚共舞
傳統體育類雜志以體育報道為主,輔之以分析、評論文章。黃健翔在《最體育》的創刊詞中就聲明“我希望有一個平臺和我的朋友、我的觀眾、我的讀者一起交流對于體育的理解,交流生活感受,交流體育帶給我們的快感。最體育不是最專業的體育,是體育之外我們最極致的感受。”從中可以看出,《最體育》不是以體育新聞報道為主的,而是體育觀點、見解和運動的生活方式交匯的地方。《最體育》的欄目既有與傳統體育雜志類似的對體育熱點話題的“觀察”“關注”“主打”等欄目,又有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優勢的“定格”動態圖片報道和“翔視界”視頻欄目,此外還開辟了眾多體育名家專欄。特別是“最女郎”和“越位”欄目將體育和時尚、娛樂結合起來,增添了雜志的時尚元素。更名為《時尚最體育》后,雜志的時尚味更濃。體育發展到今天,體育精神已不僅僅意味著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境界,更是一種涵蓋了潮流、美、積極和與時俱進的人生態度。正是這種態度,讓時尚與體育有了共同的精神和內涵。時尚作為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念與生活方式變革的象征,是社會文化最敏感、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而在時尚的細分中,體育或許是最具動感魅力的一項構成。
媒體的競爭不僅是資本、品牌的競爭,更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時尚最體育》“星味”十足,充分利用“名人效應”,既可以利用黃健翔在體育界積累起來的人脈資源,方便地獲取訪談、約稿、采訪等,又可以利用時尚傳媒集團的明星資源,利用名人進行宣傳。這些人力資源優勢是其他體育類雜志不具備的,并且實現了體育界和娛樂界資源的整合。更名后,《時尚最體育》的發布酒會,吸引了眾多名流前來捧場,其中有文化界名人易中天、馬未都、李承鵬;投資界名人徐小平;新浪總編陳彤;歌星孫楠、張靚穎;影星夏雨、秦海璐;體育明星陳一冰、鄒凱、李妮娜;體育傳媒專家張路、楊明、徐濟成、賀煒、駱明等。從中可以看出,《時尚最體育》在人力資源的優勢和整合運用更高一籌。
雜志經營在傳統上遵循的是“兩次銷售”, 一次銷售是雜志的發行經營, 二次銷售是雜志的廣告經營。在雜志競爭門檻越來越高、經營成本越來越高、經營風險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下, 雜志經營必須轉向“N 次銷售”, 即雜志經營要引入整合營銷的理念, 以完整的手段介入市場, 進一步延伸雜志產業鏈, 重新打造報業經營應有的銷售寬度, 把雜志的人才、資金、管理、品牌、內容、理念等均納入銷售的范圍, 實現“一次內容,N次銷售”。③《時尚最體育》的渠道策略豐富,既有在互聯網發行的pc版,在iPad上發行的版式,還有手機版,此外廣告的銷售也因不同的發行平臺而變化,實現了多次銷售,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讀者定位上的突破——直指高端人群
按常規理論推斷, 高定價雜志的讀者應屬消費能力較強的“高端讀者”, 但讀者調查表明, 大眾體育期刊的讀者主要是年齡在18—25歲的青少年,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系在校學生, 缺乏經濟來源, 消費能力并不強。④與傳統體育雜志的讀者定位不同,《最體育》從創刊之初就定位高端人群。其時尚化的特征就是一個明顯標志。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體育期刊的時尚化可以有效吸納高端讀者群, 進而改善讀者結構, 為吸引高端廣告奠定基礎。《最體育》上刊登的廣告中,體育運動類的平均占總量的30%,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占40%,奔馳、比亞迪等汽車廣告占20%,美容等其他類型廣告占10%。而傳統體育雜志的廣告主要是運動產品,以《足球周刊》為例,體育運動類的占90%,其他類型的只占10%。
此外,《時尚最體育》率先發行的是ipad版,此舉更證明了其目標受眾是有能力擁有高端科技產品的高端人士。ipad版、iPhone版、手機版充分利用了新技術的便捷性,使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當前國內平板電腦市場中,ipad占據著統治性地位,在2011年2月,其在平板電腦中的占有率接近99%。
《時尚最體育》的數字化發行,迎合了新技術帶來的閱讀習慣的變化,充分利用了讀者的內容創造力。受“微博時代”的影響,《最體育》開辟“扯談”板塊,匯集體育界名人的經典微博和“雷語”,以及粉絲的評論。此外,在黃健翔撰寫的文章中還附上了他的微博連接,可以直接點擊進入黃健翔的微博頁面,發表評論。在每期的最后,還有關于這期內容的討論,讀者可以直接在“討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互動,讀者不只是內容的接受者,而可以自己創造內容,成為雜志部分內容的創造者。
結語
《時尚最體育》數字雜志將徹底顛覆傳統體育雜志的概念,以最近的技術為手段,體育和時尚結合,將高端人群納入體育視野。《時尚最體育》的經營模式為體育雜志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同時也為傳統體育雜志的創新經營提供了有益啟示。未來體育雜志的發展是技術、內容、讀者、時間、空間等多種資源的整合經營。技術——最新電子技術,iPad、iPhone等;內容——體育和時尚、娛樂的結合;讀者——開拓高收入人群;時間——閑暇時間能上網或看手機;空間——在任何地點。
參考文獻
①吳鋒,《走過百年的中國體育期刊》,《出版發行研究》,2008(7)
②③白賢威,《當代中國大眾體育期刊市場的現狀與發展》,《體育科研》,2006(27)
④陳杰,《體育期刊受眾定位的探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3)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12級新聞與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