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釗 高夢鸞
【摘 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論為基礎,以《人民日報》1993年-2012年底的轉基因報道為研究對象,分析《人民日報》在不同時期的轉基因報道框架、試圖傳播和呈現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人民日報》 框架理論
近些年來,隨著紅心鴨蛋、三聚氰胺、毒奶粉、皮鞋老酸奶、土地重金屬污染等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公眾對于食品安全這一話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關于食品中轉基因食品以及其技術安全性的討論也此起彼伏。特別是在2012年發生的美國科研機構利用中國兒童做轉基因黃金大米試驗的消息,更是讓公眾對食品安全本就充滿擔憂的神經緊繃。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項前沿的生物科學技術,能夠讓公眾了解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其中,大眾傳媒作為社會信息溝通重要渠道,就承擔著解除人們疑惑的重要責任,這不論是對于科技的普及、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1974年,戈夫曼(Goffman)出版了《框架分析》一書,在書中戈夫曼對“框架理論”下了一個定義:“個人組織事件的心理原則與主觀過程。”①在他看來,“人們是將日常生活的現實圖景納入框架之中,以便對社會情景進行理解和反映。人們借助框架來認識和理解事件,對生活中出現的行為賦予一定的意義,否則這些行為和事件就沒有任何意義。”②“框架是一種認知、呈現事物的架構,通過對事物的選擇和加工,凸顯特定內涵,表達某種思想,而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價值”。③框架理論與最早由李普曼提出的“媒介現實”的概念相似,李普曼認為真實的社會現實與受眾腦中想象的社會現實之間嵌入了一層由媒介建構的媒介現實。受眾的現實觀是這三重現實之間互動的結果。運用框架理論對媒體報道內容進行質化和量化分析是框架理論傳入國內以來的一個重要方面,借此來理解媒介是如何通過符號來建構現實的。
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問題
本文以“轉基因”為關鍵詞,對1993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報全文數據庫進行標題搜索,獲得樣本148篇,其中關聯度低的文章3篇,有效樣本145篇。之所以采用標題搜索而不采用全文搜索,是因為全文搜索所搜集到的文章中,除去通過標題搜索得到的這145篇文章,其余的與轉基因關聯度都非常低,往往是報道其它內容順帶提及“轉基因”。
本文對這145篇報道分三個不同時期進行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框架分析,報道框架涉及四個方面:報道主題、消息來源、新聞文體和文章明示或暗示的結論。在對不同時期的報道框架進行分析之后,探討《人民日報》轉基因報道框架的問題。
三、框架分析
1、1993年—1998年底的轉基因報道框架
這段時間《人民日報》關于轉基因的報道共有20篇文章。文章主題全部集中在一個方面:國內外轉基因生物技術取得的最新突破和成果。其中關于轉基因植物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12篇,關于轉基因動物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8篇。這段時期之所以以最新研究成果報道為主,是因為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下,積極宣傳最新的科學技術顯然是《人民日報》這份央級報紙的重要責任。而同時,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項最前沿的生物科學技術剛剛起步,其將來能夠帶來什么樣的社會改變、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仍未可知,所以其外在的研究成果則自然而然地成為報道的主要對象。并且,形象化的、可感知的轉基因生物成果則更能吸引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普通公眾的興趣和關注。
這一時期的消息來源基本都來自轉基因技術研究機構和相關科學家。這主要因為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所知甚少,而專家或科研機構對轉基因技術則具有信息壟斷的專業優勢,并且公信力高。
這段時期關于轉基因的報道主要采用短消息。原因是專業的、最新的成果的介紹不需要長篇的通訊,這段時期還沒有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社會爭論,評論與深度調查文體也沒有用于轉基因報道。
新聞報道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同樣,轉基因報道背后也隱藏著作者或者媒體對于轉基因技術的價值判斷。通過分析《人民日報》這一時期的轉基因報道,可以發現在最新科研成果介紹的背后,是其對于轉基因技術取得突破的欣喜和對這一前沿生物科學技術的期待與鼓勵。
2、1999年—2003年底的轉基因報道
這段時期人民日報關于轉基因的報道文章共有42篇,報道主題主要關注三個方面:1、報道轉基因技術的最新成果,有19篇;2、報道國外由轉基因食品引起的爭論,有14篇。3、報道國內外新出臺的管理轉基因產品的政策和法律,有4篇。
首先,同上一階段一樣,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項科學發展前沿的生物技術,媒體具有義不容辭的報道責任和滿足公眾知曉欲的義務,所以轉基因技術成果報道仍是重要的主題。其次,國外的轉基因技術發展得要比我國早,商業化水平也比我國要高,同時,國外圍繞轉基因技術所進行的爭論已經非常熱鬧。國外的爭論主要是針對轉基因技術的風險評估和保障消費者健康的問題。所以媒體有監視社會風險的義務,給國內提供更過關于轉基因的信息,供公眾思考。最后,在轉基因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政府也在著手制定規范轉基因生物研發和商業化生產的法律制度。2001年5月9日國務院第3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之后,政府又多次出臺政策加強對轉基因生物的研發、生產、加工和進出口進行全面管理。為了配合政府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民日報》積極宣傳報道國內外關于轉基因的出臺的最新政策,所以這部分主題占了一個重要方面。
這一時期的消息來源主要出自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和政府管理部門。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門專業技術,仍然是生物科學專家們執掌話語的領域,技術的進展與解釋最終要靠他們來傳播。而這一時期,隨著法律、政策的不斷出臺,政府逐漸獲得一部分轉基因技術與政治重疊部分的話語權。
這段時期轉基因報道采用的文體仍然主要是消息文體。因為這段時期的轉基因報道仍然以介紹情況為主,包括研究成果、外國的爭議、國內外的政策。與之前的時期相比,在科研成果報道的基礎上增加了轉基因技術爭論和政府政策的報道。報道背后的邏輯或者價值判斷從對轉基因積極樂觀的支持逐漸轉變為關注轉基因安全性的討論,同時,積極地、科學地、有規范地推進轉基因技術的發展。
3、2004年—2012年底的轉基因報道
這段時期的轉基因報道有83篇。這期間的報道主題主要方面有:1、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的最新科研成果;2、轉基因技術科普知識介紹;3、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討論。
首先,轉基因技術最新的科研成果仍然是報道主題的重要部分。其次,針對普通公眾的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科普知識介紹成為報道的重要方面,例如:《什么是基因》(2012年9月19日)、《什么是轉基因》(2012年9月17日)、《揭開轉基因的神秘面紗》(2012年3月29日)等。轉基因報道中科普知識的增加是報道主題非常顯著地不同于過去兩個階段的變化。科普知識增加的背景是轉基因食品通過規模化、商業化生產進入普通公眾生活,公眾注意力的聚焦要求媒體發揮最基本的傳播信息、解疑釋惑的功能。第三,《人民日報》組織的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討論增多。這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層出不窮的有毒食品事件不斷拉緊公眾的安全神經,轉基因食品作為食品當中神秘度較高的一類,其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轉基因科普知識的基礎上組織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討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一時期的消息來源仍然主要是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并且絕大多數認為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
這一時期所使用的新聞文體,除了使用消息介紹國內外情況之外,為了傳播科普知識和消除人們疑慮,《人民日報》還多次組織系列專題報道,請專家學者討論和發表評論。《人民日報》發表的系列報道有:2005年的《對話·聚焦轉基因》、2011年的《新知·話說轉基因》和2012年的《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關注轉基因食品》。
這段時期轉基因報道相比之前豐富了很多,使轉基因不僅是停留在實驗室里,而走到了大眾的話語圈里,并且使這一尚在學術界存在爭議的問題在社會討論中變得開放。但是,由于消息源的選擇偏重支持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人民日報》背后也隱藏著對轉基因技術支持、肯定的邏輯。
三、《人民日報》轉基因報道框架的問題
《人民日報》轉基因報道框架的主要問題是消息來源的問題。1、消息來源幾乎全部引用自專家學者或政府部門。這在前兩個時期或許問題還不算太大,但是到了第三個時期,轉基因食品已經深入尋常百姓生活,公眾對其擔憂和困惑日漸上升,在組織社會討論時,積極引用他們的困惑,組織專家和政府解答,是解疑釋惑的重要方面。否則,讓專家在報紙上論述轉基因如何安全,難免流于灌輸和公眾的不信任。2、消息源幾乎全部引自支持轉基因技術的專家學者,缺少意見的交鋒和碰撞。現今,轉基因技術在學術界仍然有很大的爭論,并沒達成一致,這樣,媒體報道時應盡量保持客觀,引用雙方面的意見,而不是只是引用贊成一方。
參考文獻
①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體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書局,1999:32-34
②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史安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78
③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三十五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國際新聞界》,2010(9)
(作者:均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