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
關鍵詞 超敏C反應蛋白 支原體肺炎 白細胞和血沉 冠心病
C反應蛋白是一種能與肺炎鏈球菌C多糖體反應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廣泛分布于人體,如胸水、腹水、心包液、關節液、血液等處。CRP的生物學特性主要表現為能結合細菌、真菌等體內的多糖物質,在鈣離子存在下形成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釋放炎性遞質,促進細胞間黏附和吞噬細胞反應、溶解靶細胞。CRP持續增高提示機體存在慢性炎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時不會升高,其變化不受患者的個體差異,機體狀態和治療藥物的影響[1]。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采用超敏方法檢測到的CRP被稱為超敏CRP,大量的研究顯示,它在兒童支原體肺炎、冠心病,白細胞和血沉的等疾病的診斷和預測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究超敏C反應蛋白作為一個靈敏指標,它的應用已從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拓展到心血管疾病的預報監測等多方面,隨著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技術的發展,其臨床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
超敏C反應蛋白與兒童支原體肺炎
由于支原體肺炎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肺部體征不明顯,因此實驗室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檢測了支原體肺炎和非支原體肺炎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血沉和血常規變化,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致病菌,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支原體肺炎約占小兒肺炎的20%,在密集人群可達50%。由于支原體肺炎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肺部體征也不明顯,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引起多個系統的損傷。因此,實驗室檢查在診斷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2]。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中hs-CRP增高的比例和增高的程度均比非支原體感染的患兒低,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報道[3]。同時,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中血沉增高程度比非支原體肺炎患兒高,而外周血白細胞水平在兩組比較中沒有統計學意義。因此,當患兒hs-CRP水平正常或降低,血沉加快,以及支原體抗體IgM陽性時,應當首先考慮支原體感染,若同時合并hs-CRP水平或白細胞升高,就要考慮支原體肺炎合并細菌感染。但單純hs-CRP升高時則不能排除支原體感染的可能,還要結合血常規、血沉、胸片、臨床癥狀和體征等進行綜合分析。由于CRP在炎癥或急性組織損傷后4~6小時內迅速增加,同時不受性別、年齡、貧血及患兒機體反應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較其他急性期反應物質更加穩定和敏感[4]。在小兒肺炎中,與血常規、血沉等實驗室檢查具有協同診斷作用,可以作為小兒肺炎診斷的常規項目。
超敏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和血沉
C反應蛋白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但不受紅細胞、血漿成分、脂質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是反映炎性感染和療效的良好指標。類風濕活動期顯著增多,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現的早、消失也快。CRP含量愈多,標明病變運動度愈高。炎癥恢復進程中,若CRP陽性,預示仍有突然出現臨床癥狀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轉陰的CRP又陽性時,標明病變運動在繼承。炎癥緩解期和用抗風濕藥后,轉陰或消失比血沉快,且在貧血和心力衰竭時不象血沉那樣易受影響。CRP陽性,亦可見于其他疾病,和血沉高的情況有重疊但是不完全相同,對于類風濕患者而言,并不是常見的情況。在感冒時,病毒性感冒一般不會出現CRP增高的現象,細菌性感染存在的時候,才出現增高。另外,CRP是一種主要的急性反應期的指示蛋白,其在組織損傷后6~8小時就可上升,上升幅度可達正常值的200~500倍,在致病因素消除后CRP可很快恢復正常。因為CRP在血中的半壽期<1天,因此其在抗生素治療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為疾病監控指標,血沉和C反應蛋白需要相對頻繁的定期檢查,特別是身體出現癥狀或者癥狀加重的時候,通過對血沉、C反應蛋白的檢查,可以把握病情的活動情況,決定是否進行藥物調整。在病情監控中,一般不需要兩個同時檢查,可以選擇一個,并注意相關的影響因素。比較而言,血沉相對簡單和價格便宜一些,做血沉更常見一些。檢測高血沉情況下,呼吸系統感染及腎臟疾病患者血清的CRP水平、WBC計數,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高血沉情況下,CRP水平與WBC計數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0.266),呼吸系統感染患者血清CRP陽性率高于WBC計數陽性率,高血沉情況下CRP與WBC計數相關,CRP可作為提示呼吸系統感染的一個敏感指標。
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
美國內科健康研究(PHS):超敏C反應蛋白在最高組別的患者將來疾病發作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2倍,將來發生心肌梗死(MI)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3倍,將來發生外周動脈疾病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4倍。歐洲MONICA的AUGSBURG研究顯示:最高組別的人群高超敏C反應蛋白將來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2.6倍[5]。
奚耀等對163例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研究顯示[6],冠心病患者的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心肌受損的程度。因此,這項指標有助于對冠心病發生、發展和預后作出準確的判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且隨著病情的加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呈上升趨勢。因此,可以認為檢測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積分無直接相關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有關,而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無關。這一結果證實,超敏C反應蛋白雖然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但尚不能作為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指標[7]。
參考文獻
1 高巍.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小兒肺炎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2):208.
2 王慕逖.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72-284.
3 李玉鳳,莫潤旺.C反應蛋白在小兒支原體肺炎中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0):1509-1510.
4 Jaye DL,Waites KB.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pediatrics[J].Pediatr Infect D is J,1997,16:735.
5 李波,王學敏,李獻良.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相關性研究[J].山東醫藥,2007,47(19):102-103.
6 奚耀,錢義明,顧曉剛,等.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血漿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7,27(6):524-526.
7 賈揚地,張其根.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心血管疾病關系探討[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3,28(5):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