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琴
摘 要 目的:探討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體會,增加痊愈率、減少死亡率。方法:對6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分析臨床診斷及護理資料與預后的關系。結果:經過系統的治療及預見性護理,60例患者痊愈出院48例(80.0%);緩解后行手術治療7例(11.6%);死亡4例(6.7%)。結論:良好的臨床護理可降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飲食 預后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引起的出血,臨床表現為嘔血、黑糞、血便等,可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障礙,是臨床急癥[1]。肝硬化中晚期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持續性損害和門靜脈高壓,并可能因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循環功能衰竭、肝性腦病甚至死亡[2]。在臨床診斷及護理過程中對本病的認識是關鍵,進而采取及早的診斷治療、預見性護理是本病減少出血、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齡39~72歲,平均58.1±10.3歲;出血量600~1200ml,出血病因均為肝硬化合并食道靜脈曲張,誘因為飲食不當、精神刺激、勞累及感染等。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保肝、止血、降低血液氨濃度、補鉀等常規治療,對于反復出血的患者給予輸血治療。經過系統的治療及預見性的護理,60例患者痊愈出院48例(80.0%);緩解后行手術治療7例(11.6%);死亡4例(6.7%)。我們分析其臨床診斷及護理資料得出護理干預對于降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預防再出血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護理方法
急性上消化道失血是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及出血情況,特別是血壓,要隨時記錄,并及時向醫生報告。補血、補液時要調整滴速,防止速度過快,誘發急性肺水腫或再次出血[3]。因患者免疫力低下,保持病房的安靜、溫暖、清爽,防止感染的發生。作為臨床有經驗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判斷病情,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對臨床的治療提供幫助。
皮膚護理: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經常更換患者體位,定時翻身,按摩受壓皮膚,嘔血、便血后及時清潔用物,保持患者身體潔凈,防止壓瘡發生。大小便失禁者,要留置導尿管。
預見性護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易引發出血性休克,肝性腦病等特點,盡早發現出血先兆,如喉部癢感、異物感、胃部飽脹不適、灼心、惡心等癥狀,應考慮有出血可能,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尿量等,預見性地判斷病情,及早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避免出現嚴重后果。肝性腦病是另一常見并發癥,其具有性格改變、智力下降、行為失常、意識障礙,以及運動和反射異常等,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對有上述表現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飲食護理:合理的飲食可以幫助患者盡早康復,但飲食不當則會加重病情。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體內器官的血液回流受阻會出現胃底、食管靜脈叢的經脈曲張。飲食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導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故出血期間需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漸添加飲食,從全流到半流到軟食,逐漸恢復。同時注意營養的搭配,少吃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及濃茶、咖啡等。在出血停止48小時可以給予溫涼流食。
心理護理: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疾病的康復關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感染的患者,如出現過于激動、憤怒、煩躁等心理,都容易升高血壓,使血管壓力過大而破裂出血。護理人員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做好向患者解釋病情的工作。同時告知家屬也應有積極的態度,不要過于擔心,以營造良好的病房護理環境。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者預后不僅與病因、治療有關,而且與護理亦有直接關系。臨床護士應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點,積極做好預防措施,增強預見性,有效地減少或避免并發癥,是確保治療順利進行和患者康復的關鍵。飲食護理與心理護理也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關鍵之處。綜上所述,良好的臨床護理可降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3-484.
2 吳慶環,楊梅.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0,23(7):2196.
3 朱建梅,梁美權.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