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娣
摘 要 目的:探討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對58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產后出血發生率2.09%,宮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的首要原因。結論:加強高危孕產婦的管理,嚴密觀察產程,加強產前、產時和產后的監測及護理,是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的關鍵措施。
關鍵詞 產后出血 預防 護理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至今仍是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產后出血一直是產科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產后出血來勢兇猛,如果搶救不及時可嚴重危及產婦生命,為了使產婦安全順利度過此階段,應加強臨床監測和護理。現就58例產后出血達500ml以上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分娩產婦2780例,其中發生產后出血58例,發生率2.09%。其中初產婦20例,經產婦38例,年齡18~44歲,孕齡35~42周。58例均符合產后出血診斷標準,其中出血量500~800ml 45例,800~1000ml 8例,1000ml以上5例。分娩方式:剖宮產10例,陰道分娩48例。出血原因:宮縮乏力41例,其中11例因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致宮縮乏力;胎盤因素13例;軟產道損傷3例;凝血功能障礙1例。出血發生的時間:產后2小時以內52例,2小時以后6例。轉歸:2例行子宮切除術,2例轉院治療,其余患者均止血搶救成功,平均住院5.5天。
護 理
產后出血的預防、監測:①妊娠期:加強孕期保健,定期產前檢查,合理營養指導,控制胎兒體重。認真篩選高危孕產婦,注意識別高危因素,及時治療高危妊娠或早孕時終止妊娠。對高危妊娠者,提前住院。②分娩期監護:第一產程密切觀察產程進展,應用產程圖監測產程,防止產程延長,保證產婦基本需要,防止疲勞,合理使用鎮靜劑。第二產程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對高危產婦建立靜脈通道,適時做會陰側切,指導產婦正確使用腹壓,胎頭、胎肩娩出要慢,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靜脈點滴縮宮素加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第三產程正確處理胎盤娩出和測量出血量,胎盤未剝離前不過早牽拉臍帶或按摩、擠壓子宮,胎盤娩出后仔細檢查有無缺損,檢查軟產道有無損傷及血腫。正確估計出血量。③產后觀察:產后2小時產后出血發生高峰期,產婦應在產房觀察2小時,監測生命體征、子宮收縮、陰道流血及會陰傷口情況。做好產婦心理護理,避免產婦因新生兒性別而引起情緒波動。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早期哺乳,刺激宮縮,減少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的護理:①產后出血一旦發生,立即將產婦平臥,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并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迅速補充血容量,視病情正確掌握輸液速度,以免補液過快過多發生肺水腫。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及宮縮、陰道流血情況,及早發現休克的早期征象。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效及時吸氧,觀察氧療效果。協助醫生邊搶救邊查明原因,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因宮縮乏力造成的出血應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宮腔填塞紗布條,結扎血管必要時做好切除子宮的準備工作;若為軟產道損傷應及時修補、縫合;若為胎盤因素,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出血;若為凝血功能障礙應針對不同病因、疾病種類進行治療。做好失血性休克的防治,一旦出現休克征象,立即取中凹臥位,在吸氧、保暖的同時,立即查血型、交叉配血,迅速補充失血量,糾正酸中毒,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尿量、子宮收縮、會陰傷口情況,嚴格會陰護理,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準確、及時書寫護理記錄。②心理護理:產后出血會引起產婦及家屬恐慌,護士應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安慰產婦,取得信任,積極配合治療。對因胎兒性別情緒低落者,適時疏導。
討 論
本組資料中產后出血的原因以宮縮乏力為首位(71%),胎盤因素22%,軟產道損傷5%,凝血功能障礙2%。引起宮縮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產程長、難產使產婦體力衰竭;產程中過多使用鎮靜劑及麻醉劑;子宮本身因素有子宮過度膨脹(巨大兒、多胎、羊水過多)、子宮肌水腫、子宮肌壁損傷;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等,上述高危因素均可引起宮縮乏力。因此,產科工作者必須掌握和識別高危妊娠和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才能及時發現危險因素及時處理。特別對多孕多產的經產婦要特別警惕產后出血的發生,因為多產次造成子宮肌纖維損傷,影響子宮的收縮與縮復功能;再者有多次孕產史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子宮內膜損傷及繼發感染,再次妊娠時前置胎盤、胎盤粘連、植入、殘留的發生率相應上升,發生產后出血的機率也會增加。本組資料中經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率明顯高于初產婦。
本組資料中11例是因為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而引起的產后出血。產婦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心情憂郁,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下丘腦發生的沖動減少,垂體后葉分泌的縮宮素減少從而導致宮縮乏力引起產后出血[2]。產婦入院后護士應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進行心理疏導,對切盼男嬰的產婦,尤其經產婦,當出生新生兒為女嬰時可及早采取加強宮縮的措施,如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然后再告知新生兒性別,并密切觀察產后宮縮情況及時處理。
本組資料中10例因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剖宮產分娩時本身存在著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妊高征、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可影響子宮收縮,另外手術本身創傷,產后出血的危險更大。因此要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做好剖宮產患者的術前、術中、術后的觀察與護理,降低剖宮產率,創造合理分娩的社會環境。
產后出血搶救重要的環節為早發現,早處理,產科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加強助產技術的同時,認真細致地做好病情觀察,對產后24小時特別是2小時以內,要嚴密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子宮收縮、宮底高度、陰道流血量、會陰傷口情況,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早期哺乳,預防性使用縮宮素。一旦發生產后出血應全力以赴進行搶救,邊搶救邊協助醫生查明原因,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并適時做好心理護理。對易引起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應高度重視,加強產前、產時、產后的監測及護理,才能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4-159.
2 戴淼,劉仕英,李潔,等.新生兒性別和產婦心理對產后出血的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1,17(1):34-35.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