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強等
關鍵詞 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 腎小球疾病 研究進展
腎小球疾病是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病,其臨床發病與免疫相關的炎性反應存在密切聯系。本文對免疫抑制性致炎、抗炎細胞因子與腎小球疾病的研究進展作一簡單敘述。
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
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是一種22kD分子量、能與白細胞介素-1受體特異性結合的蛋白,具有阻斷白細胞介素-1生物學活性的作用。人體內多種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以及系膜細胞可分泌產生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多種腎臟疾病,如狼瘡性腎炎、免疫復合物腎炎、IgA腎病等的發病與白細胞介素-1有關。白細胞介素-1可以引起腎小球發生炎性反應、導致凝血或纖維化的發生。由于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能與白細胞介素-1受體結合,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白細胞介素-1對系膜細胞的刺激作用。國外學者采用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處理系膜細胞后,觀察白細胞介素-1對白細胞介素8及巨噬細胞趨化蛋白-1的誘導表達作用,發現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可以顯著降低白細胞介素-1對白細胞介素8及巨噬細胞趨化蛋白-1的誘導表達。此外,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具有降低尿蛋白與抑制白細胞積聚的作用[1]。部分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能降低腎小球與腎間質內白細胞黏附分子-1的表達,進而顯著降低伴腎小球與腎間質內的白細胞浸潤。動物實驗顯示,用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處理的新月體腎炎小鼠腎功能較對照組小鼠穩定,血尿與蛋白尿發生率顯著降低,核抗原表達明顯減少。
轉化生長因子-β
轉化生長因子-β大小為25kD,存在于血小板A顆粒中,而內皮細胞、巨噬細胞以及腎小球細胞也可合成轉化生長因子-β。轉化生長因子-β的主要生物學活性為抑制T、B淋巴細胞的增殖,對系膜細胞的生長具有促進與抑制雙重作用,即低劑量時促進系膜細胞生長,而高劑量時抑制系膜細胞生長。此外,還能抑制LPS的生物活性,誘導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表達,進而抑制白細胞介素-1的作用。
體外實驗顯示,轉化生長因子-β對小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具有刺激作用,可以使細胞外基質增加,具有促細胞外基質沉積的作用[2]。因此,對于腎小球疾病患者而言,不可采用轉化生長因子-β進行治療,否則可導致腎小球硬化的發生。
白細胞介素-10、13、4
白細胞介素-10是一種39kD分子量的二聚體。T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在免疫活化狀態下可產生白細胞介素-10。白細胞介素-10的生物學活性有抑制Th1細胞功能,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炎性介質及遞呈抗原的作用。白細胞介素-13是Th2細胞因子,具有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炎性介質的作用。白細胞介素-4的生物學作用為抑制Th1細胞的形成,同時抑Th1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炎性細胞因子。
國外研究學者通過RT-PCR技術以及特異性ELISA法對白細胞介素-10對LPS的反應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小鼠的系膜細胞可以通過LPS增加白細胞介素-10的分泌,相反,無LPS刺激的小鼠系膜細胞則無白細胞介素-10表達。此外,在腎小球患者體內發現,T淋巴細胞可以自發生成白細胞介素-13,而B淋巴細胞則形成白細胞介素-13受體,患者IgE、IgG4高表達與白細胞介素-13存在密切聯系。另外,研究學者們發現,對于復發期的腎小球疾病患者,其外周血粒細胞在體外經過外界因素刺激后可以產生大量白細胞介素-4,與緩解期腎小球疾病患者或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白細胞介素-10、13、4在腎小球疾病患者腎小球炎癥發生過程中存在顯著的調節作用。
由此可見,免疫抑制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轉化生長因子-β、白細胞介素-10、13、4在腎小球疾病患者的腎小球炎癥發生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調節作用。目前,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對腎小球疾病患者的抗炎作用已經明確,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而轉化生長因子-β、白細胞介素-10、13、4對腎小球的抗炎作用目前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對免疫抑制細胞因子進行有針對性、有效的抗腎小球炎癥研究,對臨床治療腎小球疾病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Nee L,Tuite N,Ryan MP,et al.TNF-α and IL-1β-mediated regulation of MMP-9 and TIMP-1 in 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J].Nephron Exp Nephrol,2007,107(2):73-86.
2 林志民,黃榮桂.細胞因子與系膜細胞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