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摘 要】傳媒進入“微時代”,微紀錄片順應時代,悄然走進大眾視野。本文以央視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紀錄片《故宮100》為例,剖析微紀錄片細碎化的新特征:適應新媒體傳播、化整為零易接受及表現手法活潑。微紀錄片敘事策略則有從微觀視角切入、大眾文化的敘事理念以及敘事結構直截了當。
【關鍵詞】微紀錄片 敘事策略 《故宮100》
繼2005年攝制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之后,故宮博物院與央視又一次聯手打造以故宮為主題的影像盛宴微紀錄片《故宮100》。與《故宮》的宏大敘事不同,《故宮100》的制作采取了全新的方案:微紀錄,每集時長僅6分鐘,總共100集。總導演徐歡接受采訪時表示:“六分鐘的長度其實是為年輕人所做的設計,同時也是整個團隊對紀錄片在微時代的全新認識。”導演金明哲也表示:“這次還選擇故宮為拍攝對象,其實是想把故宮拍得更個人一些,以個人視角解讀故宮,更適合當代人的接收方式。”本文以《故宮100》為案例,試圖探究微紀錄的特征以及其獨特的敘事策略。
一、100集×6分鐘:微紀錄的細碎化特征
正如紀錄片《故宮》開篇的解說詞“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故宮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面總是有著幾分敬畏和神秘。幾百年來那里一直是普通中國人的禁區,即便是接近,也不見得能夠讀懂它。《故宮100》給了普通觀眾這樣的機會,面對宏偉而神秘的皇家宮殿,將鏡頭伸入每一個角落,進行全新的平民化解讀。這里面沒有高高在上的皇權,沒有深沉龐大的浩瀚歷史,只有短小親切,平易近人的講述。比起7年前《故宮》里嚴肅的歷史,它更像是茶樓里的評書奇談,它把恢宏雄偉的中國第一宮解構成了細細碎碎的輕談小品。
近年隨著傳媒技術的飛快發展,“微時代”已經開始席卷社會文化。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重要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140個字的微博,將我們推進微時代,草根們在這個時代惜字如金,將所有問題融進140個字內。① 微時代是以微博為主要傳播媒介,以短小精悍作為文化傳播特征,傳統紀錄片在這里顯得太臃腫、太冗長、太死板。順應傳播的潮流,《故宮100》橫空出世,將紀錄片發展引向了“微紀錄片”這一新媒體紀錄片領域。
1、傳播技術催生“微紀錄”
有學者稱,從微博、微信到微電影,“微”字大行其道,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被不斷開發,人們的信息的傳播方式及生活方式悄然間發生著變化。“微事物”滿足了人們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中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的需要。②這一切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大發展,3G、微博等一系列移動信息傳播與分享技術催生了微時代的傳播模式。微電影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快捷方便的接受需要,微博140個字的限制其實更是一種對博友的方便,微紀錄也點滴記錄當下人所思所感。《故宮100》在CCTV.COM上也做了相應的民調:其中兩道問題涉及到新媒體傳播:“您覺得《故宮100》百集每集6分鐘的這種新的播放形式怎么樣?”。47.23%③的網友表示出對這種微紀錄的肯定。在問及收看方式的時候,56.24%的被訪對象是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點播觀看的。這也正體現出微紀錄與新媒體的密切關系,微紀錄短小精悍,新媒體方便快捷。《故宮100》的傳播效應遠不止于此,它還成為新媒體上隨時被調出來個性化觀看的對象。
2、化整為零的呈現形態
新媒體是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需要而產生的,這就注定新媒體的發展與傳統的傳播方式走的將是不同的道路。對傳統傳播方式(如圖書、電視、電影等)來說,宏大的敘事、完整的體系是制作和評價其產品的重要標準。但伴隨著后現代來襲,媒介文化不斷碎片化,加之社會發展節奏的持續加快,人們再也無暇正襟危坐而問及深意,更追求短、平、快的信息知曉。微紀錄短短幾分鐘,體量小,在有限的時間內關注點相對集中,適宜于講述較為單一、簡單的對象。此外,在傳播方式上,網絡、手機等靠流媒體的傳播媒介在技術、畫質方面難以承受大體量的紀錄片,小體量則正好適應了此媒介特征。 《故宮100》主體講述部分只有不到5分鐘,所以,就產生了化整為零的制播策略,每集鎖定很具體的一個對象。同時,每一單集都可以單獨作為獨立作品欣賞,像MV,像廣告,接受毫無時空壓力。如其中的“四面玲瓏”一集介紹城墻四角上的城樓;“鎮殿神符”講的是太和殿屋頂之內的特殊神符;“中間意味”集中介紹中和殿……微紀錄就是這樣,在一百個微小的時間段內構成了觀眾對故宮整體形象想象,構成了每個人心目中屬于自己的故宮形象。
3、制作手段的活潑生動
《故宮100》大膽引進卡通動畫手段,分集包裝上便有故宮的卡通模型,前后片花更是活潑生動的展示著中國建筑的獨特魅力。在呈現古典建筑具體構造時,在講述建筑與建筑的位置關系時,均通過動畫手法形象活潑地予以展示,有助于觀眾對于古典建筑細節以及整個故宮建筑群布局的了解,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次的理解。在CCTV.COM的民調中網民們更表示了對于這種手法的肯定:62.19%的觀眾表示“非常好,表現手法多樣化,很有新鮮感”。④卡通動畫的手法用于微紀錄片之中,它消解了原有的嚴肅、古板的創作理念,而是轉向了一種輕松活潑、自由隨性的快餐式模式。
二、微紀錄的敘事策略
1、微觀平易的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是作品至關重要的一點,制作者選取怎樣的敘事視角直接關系到受眾的認知感受,最終影響作品的藝術效果。法國的茲韋坦·托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故宮100》沒有沿襲歷史題材紀錄片那種宏大的、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而是站在了普通人的角度上,采用內視角和外視角相結合的方式。第7集“威猛銅獅”里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化身為所要介紹的雕塑:“我是百獸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龍的兒子,也是佛的坐騎,我本來自西域,東漢才到這里,化身大門守衛,看護家宅官邸,進入紫禁城中,只管保衛皇帝,身影并不孤單,伙伴就在附近。”這樣既親切又活潑生動的介紹了故宮里的獅子,拉近了與接受者的心理距離。第50集“再見紫金城”中,以末代皇帝溥儀的自述為敘事視角:“根據事先的計劃,我先出養心殿,直奔神武門,荷蘭人歐登科的汽車就在門外等候。這位外國公使團的首席公使還承諾,只要我能夠溜出神武門,一切都不成問題……”這樣的敘事視角比起客觀的宣講更生動易接受。相比《故宮》的解說詞生活氣息濃了很多。
此外,畫面也體現著敘事視角的微觀平易。整部紀錄片開始便是家常景象,一個老人用三輪車拉著巨大的鏡子穿行在城墻外,而后的大多數鏡頭均與鏡子相關,老人的視角,游客的視角,真實呈現了現代人視野中的故宮。這些微觀切入點很好省略掉了敘事的鋪陳,在短時間內完成微紀錄,緊湊的敘事小巧而靈動。
2、大眾文化敘事理念
現代社會是消費社會下大眾文化占主流的社會,傳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敘事理念的預設會直接影響到敘事作品的文化價值取向,大眾文化的敘事理念是市場培育與適應現代受眾心理雙重力量的結果。微紀錄片誕生于傳媒文化后現代的潮流之中,大眾文化理念的敘事特征是題中之義。
《故宮100》盡力展現當下人對故宮的感受。第一集“天地之間”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解說:“而對于這座城,我們幾乎沒有記憶。因為從前百姓不能進入這座城,它的記憶只屬于皇帝。皇帝的記憶不能說,別人也無從知道。”第50集“再見紫金城”中的溥儀口吻自述出宮之舉:“我的父親傳下令來,各宮門斷絕出入,紫禁城全部進入戒嚴狀態。從那次出逃以后,我最怕看見高墻。我站在堆秀山上望著城墻,常常這樣念叨:監獄,監獄,監獄……”完全解構了歷史,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聽到的是個人真實所想,當皇上的還會有煩惱,將觀眾拉進了完全不同的個體體驗,也反映了現代大眾文化觀照故宮的獨特視角。
3、敘事結構開門見山
敘事作品在講述一件事情或者介紹一個物件時,總是會按照一定的結構來完整呈現出原貌。常見的有時間結構、空間結構等。《故宮100》就整體上來看是服從空間結構的,從金水河起沿著中軸線到北端的神武門、景山一帶。微紀錄片典型的傳播特征限于時間和媒介關系,在快節奏的生活間隙里利用零碎時間來完成快速的視聽體驗,所以就單集內部而言,絕不允敘事上面拖沓鋪墊、賣關子。如第32集“正大光明”中,講述乾清宮中央懸掛的匾額“正大光明”與清代四位皇上秘密立儲的矛盾。針對如此有說道的題材微紀錄繞過“鉤子理論”,直接進入故事的講述:“他(康熙)把寢宮選在了乾清宮,后來,他在殿中央掛了一塊匾額‘正大光明,這是新王朝的治國宣言……就在這塊匾額下,康熙的眾多皇子為爭奪皇位,兄弟反目,明爭暗斗,耗盡了老皇帝的心力”“雍正,也許太有感觸,所以,痛定思痛,創建了秘密建儲制度”“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額背后,等皇帝駕崩后,取出匣子,兩份對照,擁戴新皇即位。”這樣的講述冷靜沉著,娓娓道來,在短短幾分鐘內將事情與關系交代清楚。
結語
微紀錄片的出現與發展是紀錄片乘新傳播手段掀起的潮流,拓展了紀實影像在新媒體上傳播形態,對于紀實作品的傳受無疑有著深遠的影響。
微紀錄實現了紀錄片關注微小事物的可能,小到個人趣聞、路邊隨手拍,大到故宮這樣的宏大題材的呈現。《故宮100》就將《故宮》無法收進去的細碎點滴一一闡釋,如故宮周邊的一些小建筑、故宮中有關宮闈秘史的小事、軼事、怪談等盡可能收錄。同樣,網絡上微紀錄片如關注城市清潔工的《在底層》、有表達對家鄉感情的《桂林,我回來了》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紀錄片所忽略的,或者難以展開表現的。但是在微紀錄里,這些正好是很適合的對象,這無疑對擴大了紀錄片的表現范圍有著重要作用。此外,對于制作設備、制作成本的要求不高,對紀錄片愛好者和業余人員打開了大門。
參考文獻
①成曉麗,《微時代微傳播的特征及影響》,《青年記者》,2012(4)
②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
ews.com/sh/2012/01-24/3622747.shtml
③④CCTV.COM,http://app1.vote.
cntv.cn/viewResult.jsp?voteId=4572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