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聞媒體市場化運作的逐漸成熟,一些媒體越來越熱衷于犯罪新聞報道,以獲取更多的眼球效應。犯罪新聞中性犯罪的新聞報道以大篇幅新聞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眾的關注度,但卻極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本文從媒體性犯罪報道形式與報道內容中存在的“倫理失范”出發,探究媒體如何在恰當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并對今后媒體在犯罪新聞報道中的具體操作提出修正建議。
【關鍵詞】性犯罪報道 倫理失范 新聞責任
自大眾報刊盛行以來在新聞采編上極盡煽情之風,在采訪技術上采用竊聽、跟拍等手段,在新聞內容上慣用“明星、血腥、性”填充的“黃色新聞”,雖然飽受爭議并在一段時期內陷于低迷,但在當前市場化運作的利益驅動之下,卻大有復蘇之勢。在媒體高度商業化和市場化的今天,吸引讀者、觀眾注意力,提高閱讀率、收視率是大眾傳播媒介堅定不移的追求目標,媒體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犧牲新聞內容標準以置換更高的被關注程度。這是一種飽受爭議的做法,在贏得“眼球效應”的同時卻往往使媒體陷入新聞倫理和法律的困境。
縱觀國外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結構,犯罪報道以其暴力、血腥及給讀者帶來的刺激性、新奇性體驗而占據眾多版面和頻道資源。紐約塞拉克斯大學曾對美國100家電視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約30%的新聞是犯罪報道。無獨有偶,我國媒體也越來越熱衷于對犯罪新聞的報道,特別是涉及性犯罪的報道。由于缺乏新聞倫理準則的自我約束機制和新聞法規的懲戒機制,媒體往往在犯罪新聞報道中“失守”,做出有悖于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的行為。
一、性犯罪新聞報道的特殊性
客觀、準確、全面的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原本是新聞媒體應當堅持的基本原則,可媒體往往會為追求新聞事件中的刺激性和新奇性,而喪失最基本的理性原則,將新聞價值和職業準則拋之腦后。性犯罪新聞就是就這種極易導致新聞操作失范的報道題材。因此,如何規范當前性犯罪的新聞報道,也成為媒體必須正視的問題。
與一般刑事犯罪相比,性犯罪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和個性化特征,新聞媒體在選擇此類事件和題材進行報道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其內容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避免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具體而言,性犯罪新聞報道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受害者的“雙重傷害”與終身傷害
性犯罪行為不僅會對受害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傷害,也會對受害者的精神與人格造成嚴重而持久的破壞,對某些受害者而言甚至是終身傷害。性犯罪很容易造成受害者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即性犯罪行為導致受害者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和情緒化的易激惹和回避行為。北美醫生桑德拉·休特蘭和多納爾德·舍爾(1977)調查顯示,性侵害對受害人的婚姻和正常社會交往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害。在受害的女性中,83%在事后無法擺脫內心恐懼,58%自尊感降低,28%產生心理孤獨感、回避社交活動,55%在生活態度上滋生敵意,養成好攻擊的性格。①因此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新聞采訪行為與新聞作品中內容的隱私侵犯和價值判斷等,很容易讓受害者再次受到傷害,進而引發難以預料的后果。
2、新聞受眾對性犯罪反應的特殊性
在一般刑事案件報道中,公眾一般會對施暴者予以指責,而對受害者予以同情或提供幫助。但在性犯罪報道中,受害者卻往往會成為公眾、家人責備和唾棄的對象,甚至還被當成性犯罪的始作俑者。日本某項實證調查顯示:在強奸和猥褻性傷害中,被害人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占70%,因強奸被迫遷居的超過20%,因猥褻被迫遷居的占13%,因強奸不能正常工作就學的占18%。②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后的性犯罪新聞報道,極易引發受眾價值判斷對于受害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3、信息傳播的敏感性
相對于其他刑事犯罪的新聞報道和其他題材的新聞報道,性犯罪信息因為涉及到性與暴力的雙重屬性,在內容上更具敏感性。性犯罪過程的細節信息描述對于青少年群體而言是不合適的。而對性受害者而言,信息的不正當獲取與傳播往往會涉及受害者的隱私權和名譽權。因此,性犯罪新聞報道中,信息傳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信息的不當獲取與傳播不僅對受害人造成傷害,更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二、性犯罪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失范
近年來,性犯罪新聞越來越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夸張的標題以及煽情的寫作手法在媒體報道中層出不窮,這些新聞報道往往單純的追求媒體的轟動效應而不惜放棄新聞操作標準和記者職業規范,使新聞陷入倫理失范的境地。
1、直接判斷取代客觀陳述,新聞客觀性和真實性喪失
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新聞記者進行新聞采訪和稿件寫作時,必須一切從事實出發,以“旁觀者”身份進入事件現場,進行冷靜的觀察、客觀的敘述、細致的采訪,以求明辨是非,做出全面、公正、客觀的報道。但在當前的性犯罪新聞報道中,為了能夠凸顯新聞中的“猛料”,新聞記者不惜放棄客觀觀察與真實記錄而對新聞事實進行干涉,將主觀判斷強加客觀事實之上,甚至有目的地設計矛盾沖突,對新聞素材進行主觀編輯。如2013年2月李天一涉嫌輪奸的新聞報道,許多媒體在案件尚未定性時便在頭條標題標明“李天一輪奸案”“丑聞”等字樣,并在報道中過度集中于李天一的出身,將“銀槍小霸王”、“李衙內”的標簽加之其身,甚至還將其父李雙江的風流韻事與之聯系在一起,報道中充斥著極為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取向。顯然,這是違背基本的道德倫理的。
2、新聞采訪中對受害者隱私權與名譽權的侵害
在一個成熟完善的新聞行業中,對于公民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保護是最基本的準則之一。但是近年來,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好奇心,提高媒體自身的發行量、收視率,我國新聞媒體卻“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導致新聞隱私侵權和名譽受損現象時有發生。此外,我國法律中“隱私權”定義模糊性和弱勢群體對“隱私權”認識的不充分,更助長了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在李天一涉嫌輪奸的新聞報道中,媒體質疑李天一的年齡問題,并挖掘大量信息試圖予以證明其已經成年。作為對公眾人物和其社會影響的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決前,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在案件尚未裁決之前,媒體就過度披露李天一和其家庭的信息,大張旗鼓的報道案件細節,甚至還在網上貼出了其小學畢業照片。后經證實,照片中的學生并非是涉嫌輪奸的李天一,而只是其他同名學生,《南華早報》隨即公開發表致歉聲明,稱由于采訪對象提供的錯誤信息,導致報道嚴重失誤。無論這起性犯罪案件如何判決,新聞媒體的失范行為已經對相關牽連者造成了不當的隱私損害。
3、新聞內容上低俗取代深度
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受眾的注意力十分有限,而對于性犯罪新聞的報道則能夠較為集中的挑起受眾敏感的神經,獲得較大程度上的目光集聚效應,因此性犯罪是媒體偏愛的題材,使用諸多刺激性的詞匯也是媒體屢試不爽的伎倆。嘩眾取寵和過度煽情的新聞報道在短時間內的確能夠吸引讀者注意力,但這導致使媒體的報道流于表面,膚淺、低俗的內容不僅不利于新聞深度的挖掘,同時還會對接觸到新聞的未成年人帶來不良影響,一定程度上誘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失衡。
4、媒介的道德審判
在犯罪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往往會站在道德和正義的角度,以人性、情感或者道義為出發點,進行感情煽動和單行報道,進而影響了某些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往往忽略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原則”,用“強奸犯”、“變態”、“色魔”等詞匯給被告定罪。新聞媒體的數種倫理失范行為,形成了疊加作用的“媒介暴力”,這種無形的媒介暴力會對受害人造成極大的二次傷害。
三、性犯罪新聞報道的修正建議
1、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應充分認識到“把關人”的身份,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公正性。在具體的性犯罪案件中,新聞記者應堅持客觀立場,以觀察者和敘述者的身份進行報道,而不是以審判者和斷案者的身份進行主觀評斷。此外,新聞記者應加強法律素養,只用熟悉憲法、刑法、民法中相關法條與法理,才能更加客觀的運用規范化法律用語和法理邏輯進行報道。
2、把握性犯罪新聞報道的“度”
對性犯罪新聞報道的“度”,是指新聞媒體應該在具體的報道內容、報道形式、篇幅大小、報道數量等方面有合理程度的把握。性犯罪新聞報道是犯罪報道中最為敏感和特殊的報道,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體現新聞價值,新聞媒體進行適當的新聞報道和信息披露是可以,但這種披露不能以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為代價。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新聞媒體對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可以進行適當披露,如披露施害者的體貌特征,對公眾提出預警,并呼吁公眾舉報,這樣不僅能協助辦案,還能夠合理的減少公眾恐慌心理。
3、報道方式的“組合拳”策略
性犯罪報道有很強的策略性,媒體要學會打“組合拳”。在報道策略上,媒體可將重點放在對案件偵破結果和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上,而減少對犯罪過程和細節的描述;在消息發布策略上,新聞媒體可以更具受眾需要為基礎,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相關信息的選擇性披露,而不是僅僅止步于對性犯罪事件的描述性報道上。在報道內容上,媒體可以采取組合型策略,以新聞配發評論的方式,對性犯罪事件的內在誘發機制和引起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引導公眾思考并形成輿論熱點,促進問題的理性、合理解決。
4、以“問題意識”向深度報道轉型
媒體應當樹立“問題意識”,重視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搜集報道事件的相關資料和實地調查,對事件深層次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其社會意義進行探討,引導公眾深入案例,辨析探討,最終起到鞭撻犯罪的社會效果,為社會傳達更多理性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①漢斯·約阿希姆·施奈德 著,吳鑫濤、馬君玉 譯:《犯罪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631-631
②張鴻巍:《刑事被害人保護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68-168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