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江艾則孜等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卡托普利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78例,隨機分為實驗組(89例)和對照組(89例),對照組應用抗感染、吸氧、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卡托普利,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中顯效33.71%,好轉53.93%,總有效率87.64%;對照組分別為12.36%,40.45%,52.81%。上述數據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慢性肺源性患者應用卡托普利療效顯著,患者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關鍵詞 卡托普利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療效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擴張、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上是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對其的治療多是抗感染、吸氧、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方法,本文就卡托普利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療效做探討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78例,均符合第12版《實用內科學》中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178例患者中,男107例,女71例;年齡43~87歲,平均65.7歲;心功能分級(第12版《實用內科學》)Ⅱ級68例,Ⅲ級69例,Ⅳ級41例。隨機分為試驗組(89例)和對照組(8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心功能分級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可參與比較。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抗感染、吸氧、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卡托普利,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卡托普利3次/日,劑量根據患者個人情況應用,但最大劑量≤25mg/次。兩組均應用3個療程,每個療程10天。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肺水腫完全消失,頸靜脈怒張完全消退,兩肺啰音消失或幾乎消失,肝臟縮小2cm左右,紫紺消失或顯著好轉,心功能進步≥2級;②好轉:肺水腫明顯好轉,頸靜脈怒張明顯消退,兩肺啰音減少,肝臟縮小1cm左右,紫紺減輕,心功能進步1級或以上;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好轉。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應用SPSS13.0進行分析,組間比較均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試驗組中顯效33.71%,好轉53.93%,總有效率87.64%;對照組分別為12.36%、40.45%、52.81%。見表1。
討 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肺、心功能代償期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咳痰、心悸、胸悶氣短等,在肺、心功能失代償期主要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對呼吸衰竭的治療主要是保持氣道通暢和抗生素治療;心力衰竭的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為強心、利尿、血管擴張藥物的應用。本次研究中應用的卡托普利為競爭性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夠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換成血管緊張素Ⅱ,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時減少醛固酮的分泌,減少水鈉潴留,減輕了心臟前、后負荷,增加了心、腎排血量[2];同時能夠保持血鉀水平穩定。對心力衰竭患者,卡托普利通過降低肺毛細血管楔壓及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及運動耐受時間;另一方面,能夠誘導前列環素的生成,從而舒張血管,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降低肺動脈高壓,改善心功能。由于卡托普利能夠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因而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有顯著的療效。在本次研究中也正是了這一理論,應用卡托普利的患者,顯效33.71%、好轉53.93%,無效僅12.36%,總有效率高達87.64%,應用常規的抗感染、強心、利尿等治療方法的對照組總有效率僅52.81%。
在研究中對試驗組應用卡托普利與利尿藥聯用時發現卡托普利具有增強利尿藥的降壓作用,為避免引起嚴重的低血壓反應,醫護人員及時調整了劑量和用法,對血壓降低嚴重的患者應停用原有的利尿劑。卡托普利在與神經節阻滯劑、擴血管藥物、腎上腺能神經阻滯劑等降壓藥合用時,也會引起低血壓。
在本次研究中,卡托普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皮疹、咳嗽和心動過速,在醫護人員調整劑量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均消失了。
參考文獻
1 林堅.卡托普利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江西醫藥,2005,40(12):725-727.
2 王啟盛,田媛.卡托普利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4):73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