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龍
摘 要 目的:分析和評價頸椎后路單開門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7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行后路單開門擴大成形術,并對臨床結果進行Odoms法評定分析。結果:臨床療效優(yōu)良率81%,其中術后3天內自覺癥狀不同程度改善達90%以上。結論:頸椎后路單開門擴大成形術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壓迫,改善神經功能,對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滿意。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 后路減壓 單開門 Odoms法
脊髓型頸椎病較常見,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常用手術方法之一,該術式是在80年代前后開展的一項技術,既可擴大椎管矢狀徑達到減壓目的。又不過多破壞頸椎穩(wěn)定性,手術操作簡單、減壓徹底、視野開闊、獲得較好療效。是一種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理想的治療方法[1]。2008年5月~2011年9月收治脊髓型頸椎病患者27例,應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的手術經過及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齡39~72歲,平均50.5歲。大多數是慢性起病,進行性加重;病程8周~14年。13例有頭頸部外傷史。大部分病例臨床表現為起病后出現頸部不適,活動不便,有僵直感。查體以脊髓受壓為主,肢體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障礙,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大、小便異常等不全癱瘓。多數病例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前凸均減小或消失。受累椎間隙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變,受累節(jié)段以C5~C6為主,其次為C6~C7;C3~C4。11例伴有發(fā)育性椎管狹窄,8例存在后縱韌帶骨化。均行頸椎MRI檢查。在MRI上可直接觀察到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黃韌帶肥厚和骨贅形成及頸髓受壓和受損的程度。
手術方法:患者俯臥位,局麻,頸部前屈20°~30°角,常規(guī)消毒,取后正中切口,從C2或C3~C6或C7切開皮膚、皮下及項韌帶,骨膜下剝離棘突兩側軟組織至兩側小關節(jié)突外。完全顯露棘突及椎板,在小關節(jié)突內側,縱行咬除椎板,以左或右側為軸,將C3~C6或C7椎板向左或右側翻開,使開門角度達到60°角,縫合相應左或右側關節(jié)囊附近軟組織與棘突固定,擴大椎管,解除束帶狀硬膜壓迫,見硬膜搏動良好。
療效評定標準[2]:①優(yōu):無頸椎病相關主訴,能完成日常工作;②良:有間歇性不適但對工作無明顯影響;③可:自覺癥狀有改善,但日常生活仍受限;④差:與術前相比無改善甚至加重。
結 果
27例患者隨訪時間6~36個月,平均22個月。結果:優(yōu)7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優(yōu)良率81%。
討 論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經椎管狹窄,使頸髓受到壓迫或損傷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是以椎間盤退行性變?yōu)椴±砘A的,根據頸髓受損的部位,程度及臨床表現可將脊髓型頸椎病分為中央型、椎體束型、橫貫型3種類型。其診斷標準:①X線片顯示椎管狹窄,頸椎退行性變;②CT或MRI證實脊髓受壓;③應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椎管內腫物等疾病[3]。
脊髓型頸椎病行手術可以祛除壓迫因素,改善脊髓供血狀況,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根本。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手術屬間接減壓,通過椎板成形擴大椎管前后徑和椎管的有效容積,解除對脊髓的壓迫,通過減壓后的弓弦作用使脊髓從前方受壓結構后移,實現減壓并減少脊柱軸向的張力。改善脊髓的微循環(huán)灌注。其原理是利用頸椎生理前凸與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4]。當后路減壓后脊髓向著張力小的方向移動,從而避開前方的壓迫,實現減壓。因此后路手術必須做到多節(jié)段,即從C2或C3到C7或T1,才能做到充分減壓。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的手術適應證:①檢查示頸椎間盤退變明顯,突出伴椎管狹窄,病變范圍≥3個節(jié)段的;②頸髓前后受壓,呈蜂腰狀或串珠狀改變的;③黃韌帶肥厚或鈣化以后方壓迫為主的;④伴有后縱韌帶骨化的;⑤心肺等功能無明顯異常,能耐受手術的。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體位為前屈20°~30°角,由于頸椎前屈30°角時神經根及黃韌帶的相對固定作用,脊髓向兩側拉長、變細并緊貼于椎管前壁,使其內后側間隙增大,可減少后路手術脊髓和硬膜損傷的可能性。本組27例中,術后癥狀緩解,未出現腦脊液漏、硬膜外血腫及再“關門”現象。
評價和比較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手術療效有許多困難,涉及到眾多因素[5]。從隨訪結果分析,病程短、術前MRI顯示頸髓受壓、受損程度輕,術后效果好。病程長、多階段受累、頸髓明顯萎縮變性,術后效果差。本組Odoms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為可的3例中,病程10年以上2例,4個節(jié)段以上壓迫頸髓2例;差2例中,病程10年以上2例,2例均有MRI上頸髓變性改變。
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應注意如下幾點:①神經癥狀較重側做為開門側,門軸側操作輕柔,以防其折斷;②伴有根性癥狀時切除相應節(jié)段上關節(jié)突內緣,盡量擴大神經根管,解除神經根壓迫。軸側外層椎板要切除足夠寬度,防止打開椎板時外層椎板頂端成支點,造成內層椎板骨折;③開門范圍應超過壓迫節(jié)段以上或以下一節(jié)段,防止減壓后頸髓銳性膨隆而出現新的壓跡;④手術保留C2后部結構是必要的和基本的,C2椎體和后柱結構最大,有利于進入特殊形式的椎管擴大術,擴大范圍可達15~23mm,在不損傷椎板外展棘及附著肌肉的基礎上可以使脊髓充分減壓。
綜上所述,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有效的解除脊髓的壓迫、療效確切、操作簡便、神經功能得到明顯恢復,加之無需特殊的手術器械就可完成,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大地.現代脊柱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86.
2 Schneeberger AG,Boos N,Schwarzenbach O,et al.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for chronic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a 2 to 8 year follow up[J].Spin Disord,1999,12(2):215-220.
3 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4):472.
4 邢維平,王元吉.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69例報告[J].貴州醫(yī)藥,2008,32(6):526-528.
5 Baisden J,Voo LM,Cusick JF,et al.Evaluation of cervical laminectomy and laminoplasty:a longitudinal study in the goat model[J].Spine,1999,24(12):1283-1289.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