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永
摘 要 目的:總結樞椎齒狀突骨折頸前路內固定治療的效果。方法:收治齒狀突骨折患者15例,對臨床治療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結果:頸前路空心螺釘內固定,隨訪8~20個月,平均隨訪14個月,15例患者齒狀突骨折均愈合。結論:空心螺釘頸前路內固定治療頸椎齒狀突骨折療效顯著,愈合率較高,是治療頸椎齒狀突骨折較好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空心螺釘 頸前路內固定 效果評價
齒狀突骨折在成人頸椎損傷中較為常見。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提高,為臨床骨折的治療提供了很好的入路,2008年8月以來采用頸前路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齒狀突骨折患者15例,對臨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分析,現論述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8月以來收治齒狀突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25~55歲,平均40歲。骨折原因主要為車禍10例,暴力型外傷3例,重物砸傷1例,高空墜落1例。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受傷后患者出現肢體麻木5例,頸部疼痛并伴發活動受限8例,肌張力減弱2例。
手術方法:患者采取顱骨牽引術下仰臥位,全麻,在口中塞入無菌紗布,目的是保持張口位,便于術中觀察。以環狀軟骨為中心,在其右側緣切開約5cm的橫行切口,切開頸闊肌,小心分開頸動脈鞘及食管,充分暴露樞椎前下緣及C3椎體的前上緣,經C型壁確認后,取出C3椎體的前上緣部分骨質,C型臂X線機監控下于樞椎椎體前下緣距中點3mm處鉆入導針1支,導針以矢狀位向后呈10°~15°角方向鉆入C2椎體內約1cm,再于前后位上透視,證實導針在齒狀突中軸線上后,C型臂監視下導針繼續向前鉆入直至齒狀突的頂部。分別再用中空鉆頭、絲錐鉆孔,選擇相應長度的AO空心釘,擰入空心螺釘,擰緊、斷端加壓。術后抗感染治療并戴頸圍保護直至骨折愈合。
結 果
經頸前路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后,15例患者傷口均全部Ⅰ期愈合。術后回訪8~20個月,經螺旋CT三位重建,齒狀突骨折全部愈合,空心螺釘未見斷裂及松動,傷口未見感染,未見其他并發癥。
討 論
齒狀突骨折的分類按照Anderson-DAlonzo(1974年)分型,將齒全部骨折的狀突骨折分為3型。即Ⅰ型齒狀突尖部骨折,較少見,約4%。骨折的原因是由于翼狀韌帶傳導牽拉外力所引起,此類骨折一般對寰樞關節的穩定性不構成影響;Ⅱ型較為多見,又稱為齒狀突基底部骨折,約65%。是臨床外傷的常見類型,此類骨折導致寰樞關節的穩定性破壞,由于寰椎與齒狀突由韌帶連接,所以此處骨折容易造成分離移位,此類骨折死亡率高;Ⅲ型,約占全部齒狀突骨折的31%,為齒狀突骨折線累及樞椎椎體。
頸前路空心釘內固定手術的禁忌證[1]:年齡較小患者的齒狀突骨折或Ⅰ型骨折;寰齒間隙在成人>3mm,兒童>5mm的齒狀突骨折;寰樞關節的粉碎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以及骨質疏松造成的骨折;短頸以及明顯畸形的患者等。
頸前路內固定治療的優點及注意的問題:在治療Ⅱ型較輕的Ⅲ型齒狀突骨折上,頸前路螺釘內固定較為理想主要原因是:并發癥較為少見,治愈率較原來的保守治療大為提高;術后穩定性較好,無需頸環制約,患者容易接受;損傷小,基本屬于微創治療,能早期活動并進行康復訓練;同時應該注意一下幾個問題:必須使用C型壁及能透過X線的手術材料;嚴格注意手術禁忌證;避免損傷頸部器官及神經。
總之,目前治療齒狀突骨折的方法很多,但頸前路加壓螺釘內固定治療齒狀突骨折具有操作簡單,固定可靠,愈合率高等優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曉嵐,羅為民,劉社庭,等.齒狀突骨折并寰樞椎脫位的手術治療[J].中國骨與損傷雜志,2005,20(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