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 目的:探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閉合引流對切口淺部組織感染、脂肪液化的治療方法和療效。方法:抽取12例切口淺部組織感染、脂肪液化患者,行不拆除切口縫線,采取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對療效結果進行統計。結果:愈合時間9~16天,平均12.4±2.1天。結論: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切口淺部組織感染、脂肪液化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瘢痕小等優點。
關鍵詞 淺部組織感染 脂肪液化 手術后并發癥
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是指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②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③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下列情形不屬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①針眼處膿點(僅限于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②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③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1]。脂肪液化是手術傷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切口處脂肪較多并采用電刀手術時,其發生機制可能是由于電刀所產生的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的淺表燒傷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發生變性,同時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發生障礙,術后脂肪組織發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
資料與方法
2003~2012年收治各種淺部組織感染、脂肪液化患者12例,行不拆除切口縫線,采取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其中男6例,女6例;年齡18~75歲,平均48歲。手術原因包括:腹部刀刺傷1例,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例、外傷性腸穿孔1例、膽道術后4例、結腸癌1例、壞疽性闌尾炎2例、彌漫性腹膜炎1例,10例患者術后4~8天切口出現紅腫、疼痛、壓痛和發熱,切口敷料見膿血性滲液,撐開切口可見膿血性分泌物溢出。2例患者拆線出院后發生。
治療方法:不拆除切口縫線,采取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從切口感染部分最下方或溢液處撐開切口少許,放置負壓引流球管,雙氧水、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沖洗液澄清,以絲線固定于原切口縫線,無菌紗布覆蓋切口,保持引流管遠端的負壓球始終處于負壓狀態,保證分泌物能及時、完全進入引流球內。檢查引流液的量及性質,視切口情況決定放置天數,逐步退管,直至引流管退出切口外,切口愈合,拆除縫線。
討 論
切口感染在腹腔污染或感染的手術后患者中較多見,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營養狀況、糖尿病、吸煙、肥胖、并存遠處感染等,特別以高齡、并存遠處感染為高風險因素。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客觀原因外,還與手術操作有關,縫合切口時止血不徹底、殘留死腔是一個重要原因。感染的病原菌多來自患者皮膚、黏膜或術中進入空腔臟器等內源性途徑。切口感染一般出現在手術后4~8天;患者多有發熱,切口觸痛、發紅;切口敷料見膿血性滲液,撐開切口可見膿性液溢出;分泌物培養有細菌生長。切口感染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費用。傳統的清創、引流、換藥等處理方法治療時間長、切口愈合慢、患者痛苦較大。有報道持續負壓吸引治療切口脂肪液化和腹部切口感染,效果明顯[2,3]。對該方法略作改進,采用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將切口分泌物及時引流入負壓球,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潔凈,能明顯縮短切口愈合時間。當然,臨床操作中應該加強無菌觀念,術中仔細操作,減少副損傷,加強手術前后的處理,增強患者抗感染能力,才是避免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2001年11月29日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規定.
2 劉明.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6):509.
3 潘可,劉國清,吳艾華,等.負壓抽吸在腹部感染切口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7,2(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