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忠等
摘 要 目的:統計探討及診治乙狀結腸疾病的臨床病理特征,適宜的外科治療的方法及預后。方法:收治乙狀結腸疾病患者9例,對臨床特征及手術方式(即一次性切除吻合+肛管沖洗引流)術后隨訪,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手術一次性切除并持續肛管沖洗引流9例,男5例,女4例,年齡50~88歲,平均68.3歲。因腫瘤廣范轉移,故行故息性造瘺術2例(23%),腹腔及傷口感染1例(13%),手術死亡率0。結論:在臨床工作中,對乙狀結腸疾病的早期診斷而言,均達不到早期普查及治療,通常因急性腸梗阻入院就診,常有腫瘤廣范轉移及腸壞死出現,傳統乙壯結腸造瘺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及手術后并發癥,結腸造瘺術是指手術中將乙壯結腸梗阻部切除,遠端閉鎖,近端造瘺于左腹壁,因結腸及乙壯結腸血運差、蠕動弱,手術后腸腔張力增強,手術成功率低,故行結腸造瘺術,這樣來常需二次手術吻合,患者因排便口在腹壁,在生活上帶來不便,二次手術醫療費用增加等因素,本組常采用一次性瘤體切除吻合+肛管持續沖洗引流均得到滿意的效果,合理的手術治療是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及預后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 結腸 乙狀結腸 肛管沖洗引流 腸梗阻
2009~2012年9月收治腸梗阻患者29例,其中手術中探查發現乙狀結腸梗阻9例,乙狀結腸扭轉1例(31%),乙狀結腸腫瘤8例(35%),現對乙狀結腸疾病的特點,手術方式(肛管引流沖洗)即預后因素等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齡41~71歲,平均56歲,全部病歷均有腹脹、腹疼,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惡心嘔吐,住院前數月有腹脹及黏液便,住院后查、全腹脹、有壓疼、無反跳疼、腸鳴音亢進、腹平片見有擴大腸管及大量的氣液平,術前常規檢查,確診為低位機械性腸梗阻。
手術方法:本組9例病例中,乙狀結腸腫瘤8例(82%),1例乙狀結腸扭轉并腸壞死,因行腸梗阻手術探查,故擴大傷口后探查、乙狀結腸腫瘤併機械性腸梗阻,均采用一次性乙狀結腸+瘤體切除,術中行全腸閉式排空減壓,併對端吻合,漿肌層間斷加強,併放置肛管引流(硅膠管2cm×60cm),近端在吻合口上10cm,遠端至肛門,併固定于肛門皮膚。
術后處理:全部病例均采用,禁食水,胃腸減壓,預防感染,全腸外營養支持,維持血清白蛋白30g/L以上,併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肛管沖洗(溫鹽水50ml+慶大霉素8萬U)4小時沖洗1次,併持續負壓吸引,肛管的沖洗和引流是手術成敗的關鍵。手術后10天拆線、進流質飲食并停止肛管沖洗引流,兩周后普食、術后3個月隨防無明顯不適、3年后生存6例(75%),重視健康檢查,確保身體健康,B超,腸鏡檢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測手段,腸鏡檢查簡便易行無創傷,快速等優點、在結腸疾病的能盡早發現診斷和治療。
結 果
本組手術一次性切除并持續肛管沖洗引流9例,男5例,女4例,年齡50~88歲,平均68.3歲。因腫瘤廣范轉移,故行故息性造瘺術2例(23%),腹腔及傷口感染1例(13%),手術死亡率0。
討 論
在臨床工作中,對乙狀結腸疾病的早期診斷而言,均達不到早期普查及治療,通常因急性腸梗阻入院就診,常有腫瘤廣范轉移及腸壞死出現,傳統乙壯結腸造瘺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及手術后并發癥,結腸造瘺術是指手術中將乙壯結腸梗阻部切除,遠端閉鎖,近端造瘺于左腹壁,因結腸及乙狀結腸血運差、蠕動弱,手術后腸腔張力增強,手術成功率低,故行結腸造瘺術,這樣來常需二次手術吻合,患者因排便口在腹壁,在生活上帶來不便,二次手術醫療費用增加等因素,本組常采用一次性瘤體切除吻合+肛管持續沖洗引流均得到滿意的效果,合理的手術治療是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及預后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孫衍慶.現代胸心外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351.
2 中華普外科雜志,2006,21(2).
3 李林.結腸癌誤診為急性闌尾炎11例[J].臨床醫學,2006,2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