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巖
摘 要 目的:觀察乳酸菌陰道膠囊對于恢復婦科術后患者陰道正常菌群恢復的療效。方法:收治行子宮次全切、子宮肌瘤核除術、卵巢囊腫核除術、附件切除術、全子宮切除術、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術后患者693例,術前均已排除陰道炎疾病,充分消毒2~3天,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隨訪觀察6個月,觀察陰道炎發病情況。結果:婦科術后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實驗組陰道炎發病率(3.43%)明顯低于對照組(26.82%),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婦科手術后陰道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鞏固治療,可有效提升陰道內乳酸桿菌含量及活性,恢復陰道正常菌群,減少陰道炎發病率。
關鍵詞 乳酸菌陰道膠囊 陰道乳酸桿菌 陰道正常菌群
隨著婦科手術的增加,術前陰道消毒準備嚴重破壞了陰道內正常菌群及微環境,導致陰道炎反復發作及耐藥或出現繼發性其他病原菌感染。因此,如何減少術后陰道炎發病率,減少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重要部分。應用乳酸菌陰道膠囊恢復術后陰道菌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3~2011年收治行子宮次全切、子宮肌瘤核除術、卵巢囊腫核除術、附件切除術、全子宮切除術、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術后患者693例,術前均已排除陰道炎疾病,充分消毒2~3天,隨機分為兩組。
實驗方法及觀察指標:實驗組于術后2周給予乳酸菌陰道膠囊0.25g/枚,每次兩枚,每晚1次,洗凈外陰后放置陰道深處,10天1個療程,共2個療程,于療程結束后3~5天復查,并取陰道分泌物檢測,告知患者治療及觀察期間避免性生活盆浴及應用抗生素。對照組門診隨訪,做陰道分泌物檢測。隨訪觀察6個月,觀察陰道炎發病情況。
陰道炎診斷標準:①主訴:外陰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有異味;②具有完整的白帶常規檢查,BV(+),線索細胞(+),為細菌性陰道病,陰道分泌物呈豆渣樣,假絲酵母菌培養陽性,診斷為假絲酵母菌陰道炎,分泌物呈黃色泡沫狀,鏡檢可找到滴蟲,診斷為滴蟲性陰道炎,查到兩種病原體以上為混合性陰道炎。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包處理,不同組間陰道炎發病率用X2檢驗。
結 果
臨床觀察結果,見表1。
臨床觀察結果分析:觀察組350例,患細菌性陰道炎2例(0.57%),患假絲酵母菌陰道炎6例(1.71%),患滴蟲性陰道炎1例(0.29%),患混合性陰道炎3例(0.86%),總復發率3.43%;對照組343例,患細菌性陰道炎34例(91.9%),患假絲酵母菌陰道炎32例(9.33%),患滴蟲性陰道炎10例(2.92%),患混合性陰道炎16例(4.66%),總復發率26.82%,實驗組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X2=65.50,P<0.01),觀察組用陰道乳酸菌膠囊預防陰道炎發病有顯著療效。
討 論
陰道微生態體系由陰道內的微生物菌群、機體的內分泌調節功能和解剖結構共同構成[1]。正常狀態下陰道內存在著多種微生物,宿主與菌群之間以及菌群與菌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維持著一種相互平衡的狀態。乳酸桿菌作為優勢菌,在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婦科手術患者術前都需要做充分的陰道消毒沖洗準備,完全破壞了陰道這種平衡狀態,加上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使患者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容易引起各種陰道炎發病。有研究報道:抗菌藥物的應用可干擾宿主和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干擾程度受抗菌譜、藥物劑量、給藥途徑、藥代學和藥效學、藥物體內失活等的影響,Kazhina等對健康婦女和應用抗生素前后的盆腔炎性疾病婦女的陰道微生物成分進行的研究表明,應用抗生素后陰道微生物種類減少,大腸埃希菌比例增加,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乳桿菌數目減少。因此,抗菌藥物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也殺滅了陰道正常優勢菌群,導致陰道微生態失衡,耐藥微生物和條件致病菌趁機繁殖,從而導致陰道炎的復發[2]。陰道乳酸桿菌具有抵抗內源性及外源性病原菌生長繁殖的作用[3],機制包括:①競爭黏附作用,乳酸桿菌可黏附于陰道壁,通過占位作用抑制病原菌的黏附和感染。②產生乳酸降低陰道pH值,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繁殖。③分泌H2O2,殺滅病原菌。④產生抑制物如細菌素、細菌素樣物質、表面活性物質抑制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以及真菌。⑤與病原菌競爭營養物質。⑥免疫防御功能,對不良免疫反應有下調的作用。研究發現,乳酸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經陰道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生素的陰道炎患者,其陰道乳酸桿菌檢出率明顯降低[4],導致陰道炎反復發作甚至耐藥繼發性混合性感染。乳酸菌陰道膠囊是有益菌乳酸菌的活菌制劑,其主要成分為活腸鏈球菌,在陰道內通過分解陰道上皮的糖原產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機酸,實現維持陰道處于低pH值的作用;其代謝產物H2O2、細菌因子等具有殺、抑病原菌的作用;實現了提高陰道局部抵抗力和恢復微環境平衡及抑菌制菌的目的,起到了有效預防陰道炎發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