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珍
摘 要 目的:探討兒童支氣管異物的臨床特點。方法:對應用硬性支氣管鏡診治的174例支氣管異物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174例支氣管異物患兒全部由硬性支氣管鏡成功取出。結論:硬性支氣管鏡取出異物具有快捷、安全、有效的特點,但手術操作必須迅速、細致、準確。
關鍵詞 兒童 氣管支氣管異物 支氣管鏡檢術
2005年1月~2011年7月收治兒童氣管、支氣管異物患者174例,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兒174例,男106例,女68例;年齡9個月~11歲,2歲以下135例(77.6%);異物發生至就診時間2小時~3個月;異物類別分別為:105例異物為花生仁,52例為瓜子,6例為核桃仁,4例為蘋果、1例為鉛筆帽,6例為其他;右側支氣管異物、左側支氣管異物和氣管異物分別為131例、40例和3例。
臨床表現:本研究的174例患兒中,有65例出現發熱癥狀,嗆咳、有170例出現咳嗽(或干咳)癥狀,不同程度呼吸困難76例,按徐蔭祥分法(1956)Ⅰ° 55例,Ⅱ° 15例,Ⅲ° 6例;唇紺32例、喘鳴85例、出現三凹征13例;有137例胸片提示陽性表現;有105例出現肺不張、肺氣腫征;有135例肺部感染;有10例皮下氣腫。
診斷情況:初診誤診64例(36.8%),其誤診的診斷為感冒、肺炎等;64例初診時間平均5.8天,誤診時間最長3個月;有25例誤診時間14天以上的,平均22.8天。其余的110例初診沒有出現誤診,診斷均為氣管、支氣管異物,但就診時間超過1天83例(47.7%),平均2.8天。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的麻醉方法均為全麻,取異物的方法為在硬性支氣管鏡下取出。其具體方法包括:①麻醉方法:在患者手術前30分鐘采取肌注的方式為患者注射阿托品0.01mg/kg,苯巴比妥鈉注射液0.01g/kg,采取氯胺酮+咪達唑侖靜脈復合麻醉,同時術中吸入七氟醚進行吸入麻醉;2%利多卡因聲門區噴霧1~2次。在患者手術過程中,通過支氣管鏡的側孔連續正壓給氧,同時,主要監測患兒脈搏、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SPO2)等生理指標。②手術方法:采取麻醉喉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鏡異物取出法。在為患者實施靜脈復合麻醉成功后,首先使用兒童麻醉喉鏡挑起患者的舌根并上抬,使患者的聲門裂暴露,吸出咽喉部及聲門區分泌物,觀察患者的聲門區及聲門下有無異物,待聲門自然張開時順勢插入適合(一般情況下,選用管徑與患兒小指頭大小近似)的兒童支硬性氣管鏡入氣管內,然后將麻醉喉鏡退出。
結 果
經過上述治療后,174例患兒全部治愈出院,沒有1例患者在術中或者術后出現死亡,無任何并發癥發生;其中有1例經第2次手術取出殘余異物(碎瓜子仁),其余均1次手術取出。
討 論
發生兒童氣管支氣管異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①幼兒牙齒發育不全,對硬食物不能嚼碎;②兒童喉的保護性反射功能不健全,進食時如果嬉笑、哭鬧或者跌倒就很容易將食物吸入氣道[1]。對于以下情況的患者,應考慮異物的可能,如異物吸入史不明確,有突然發生而又經久不愈的咳喘,并伴或不伴發熱、憋氣,或反復發生的支氣管肺炎、肺不張、肺葉炎癥等患者。在正確診斷和治療該病的過程中,醫務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全面的專業知識非常重要。臨床上誤診發生比率較高[2],延誤治療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在設備并不先進的情況下采用麻醉喉鏡引導下經硬性支氣管鏡異物取出法,均獲得成功[3]。在手術中有如下體會:①術前應當明確異物的位置、種類、形狀、大小,據患兒年齡選擇適當管徑的硬性支氣管鏡、麻醉喉鏡,選擇適當大小、形狀的異物鉗,備好氣管切開包,以備急用[4]。②均采用全麻,因為全麻能消除患兒因恐懼、掙扎導致的耗氧量增加,使患兒在安靜狀態下實行手術;也能降低迷走神經的敏感性,減少手術中的意外及其他并發癥。③整個手術過程均應在明視下進行,操作中應做到準確、輕柔、迅速地進行,避免不必要的喉部刺激和黏膜損傷,退出支氣管鏡前應將支氣管、氣管內的分泌物吸盡。術后3天常規復查X片或胸透,一旦疑有異物殘留則要再行支氣管鏡檢。
參考文獻
1 張杰,張亞梅.降低兒童氣管支氣管異物并發癥及病死率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4,39(11):658-662.
2 Arias Cruz A,Gonzalez Diaz SN,Galindo Rodriguez G,et al.Bronchi al foreign body as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asthma.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ev Alerg Mex,2002,49(3):95-98.
3 趙世紅.兒童變位性支氣管異物引起遲發性窒息58例臨床報告[J].兒童急救醫學,2004,3(2):189.
4 展鴻謀,余詠梅.氣管支氣管異物129例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20(22):104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