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安
摘 要 目的:探討眩暈與其他病的關系,為社區慢病管理提供得要資料。方法:對500例老人眩暈病患者因進行全面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心腦血管病變為最多(61.4%),其次為頸椎病(14.6%)。結論:心腦血管病變是引起眩暈的常見病因,在社區老人中應加強預防。
關鍵詞 眩暈 慢性病管理 心腦血管病
眩暈是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幻覺,是多個系統病變導致的機體對空間定位和重力關系體查能力的障礙,其表現多種多樣。收治老年眩暈患者500例,對常見病因進行分析討論,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00例,男276例,女224例;年齡均>55歲,平均68.7歲;病程時間<1年80例(16.0%),2~5年47例(9.4%),6~10年203例(40.6%),11~20年130例(26.0%),>20年40例(8.0%)。
病因:眩暈病因復雜,常涉及多科系統疾病,見表1。
除眩暈癥狀外,多數伴有頭痛、惡心及(或無)嘔吐、耳鳴等癥狀,見表2。
臨床觀察:每小組病例除有眩暈癥狀外,多數伴有頭痛、惡心及(或無)嘔吐、耳鳴等癥狀。少數合并肢體麻木、顏面蒼白、口唇麻木、輕癱等神經系統體征。
輔助檢查:所有病例均行常規體檢(測血壓、心電圖等)、眼底檢查、頸椎X線片、前庭檢查、頭顱CT等,均以明確診斷。
結 果
在引起眩暈病因中,以心腦血管病最多(61.4%),其次為頸椎病、眼病等。
討 論
眩暈為最常見的癥狀,患者大多感愛外周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晃,平衡失調,站立不穩、眼球震顫、指物偏向、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及心率和血壓的改變等;即使患者輕微轉換體位、頭頸伸屈或側轉等,都有可能誘發眩暈或使之加劇。眩暈發病機理復雜是由于人體的空間平衡和定向功能由視覺[1]、本體感受器(在肌腱、關節中)和前庭分析器的相互配合維持,而前庭系統起主導作用;若3個系統中任何一個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均可引起頭暈或眩暈;廣義概念的眩暈可分為前庭系統性和非前庭系統性;按照病變所在位又可將前者分為周圍性眩暈(耳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腦性眩暈)[2],目前大多數學者取病因學分類,或癥狀學分類這對眩暈的診斷及鑒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作者因病因學分析總結:①心腦血管病變發生眩暈占比例最多,這都是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其硬化的血管最易發生病變,后果也嚴重;年齡愈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幾率愈高,其致病率愈高。輕者可有眩暈、耳鳴,重者有頭痛、惡心及(或無)嘔吐;②眼病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可有眩暈,常常伴有頭痛、惡心及(或無)嘔吐、耳鳴,少數合并面部的輕癱或麻木等;③前庭病患者,既有眩暈,又有耳鳴、眼震,可有惡心、嘔吐等,持續時間較長;④藥物性眩暈[3]:如鎮靜藥、抗精神藥等,患者大多有用藥史,通常用藥第4周出現,但也有僅有4天即出現眩暈,在患者行走時,頭部轉動或轉身時眩暈加劇,靜止不動時明顯好轉,甚至消失;其機理主要對中樞的抑制作用,當皮層中樞受抑制時,其表現為頭暈及輕度失平衡,但并無運動錯覺;⑤頸椎病性眩暈由于頸椎骨刺增生可使橫突孔內椎動脈受壓[4],或刺激頸后交感神經節,導致椎動系統血液動力學改變,而前庭神經系統對缺血非常敏感,易出現以眩暈為主的癥狀。
眩暈病因特點復雜、多樣,各種患者表現不一,伴隨癥狀也不盡相同,而且病情常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也較長,如果幾種病因合并同時存在,眩暈就會加重,治療就復雜化,容易漏診,值得注意。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認為心腦血管病變、頸椎病等是造成老年人眩暈的重要因素,在臨床上應多加預防。
參考文獻
1 王泳.眩暈的發病機制與分類[J].中國社區醫師,2004,20(8):7.
2 鄺賀齡,主編.內科疾病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763.
3 姚學新.藥物性眩暈[M].中國社區醫師,2004,20(8):11.
4 王笑中,等.神經系統疾病癥候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1979: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