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廣華



【摘 要】本文從框架理論的視角出發,對比了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和香港《鳳凰網》對2012年香港特首選舉的報道,發現在報道內容、主題和觀點上,兩個網站采取了不同的報道框架。《聯合早報網》使用了國際框架、人情趣味框架和傾向性框架,《鳳凰網》則采取了本土框架、匯報式框架和中立的框架。
【關鍵詞】香港 特首選舉 框架理論
一、選題緣由
2012年的香港特首選舉,不僅成為媒體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香港人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但是,與該次選舉擁有的極高關注度不同的是,對其進行專題跟蹤報道的網站卻不多,能夠比較全面、持續的對選舉進行報道的、權威性比較高的網站只有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網》和香港的《鳳凰網》。
基于這兩個網站在華人圈和內地的高知名度和高權威性,本文希望通過分析他們關于香港特首選舉的報道框架,對比他們在報道中呈現出的香港特首候選人形象、香港市民的態度和香港各界在這次選舉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有哪些異同,總結這兩個網站在這次選舉報道中的態度和立場有何區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1、目標媒體選擇
(1)《聯合早報網》:作為新加坡著名華文報紙《聯合早報》的電子版,秉承了母報素質高、負責任、報道客觀、言論公正的特征。聯合早報網還是世界上讀者訪問量比較高的網上華文報紙,其中,中國讀者的訪問量占到了總訪問量的80%以上。
(2)《鳳凰網》:鳳凰網是觀點比較客觀中立的媒體,它對于國內外的重要事務,有著敏銳的新聞觸覺,主頁上的新聞和評論往往是當前的熱點。鳳凰網給廣大網民提供廣泛、及時的信息,其內容大膽創新,并且多數都是獨家,還給網民創造了一個自由暢言的平臺。
2、樣本選擇
本研究的主體是《聯合早報網》和《鳳凰網》關于2012香港特首選舉專題中的所有相關文章,在排除內容重復的文章之后,得到樣本233篇,其中《聯合早報網》76篇,《鳳凰網》157篇。
(二)框架理論
美國學者甘姆森(Gamson)曾指出,“框架乃是人們組織事務的原則,其功能在于提供人們整體性的思考基礎,針對一連串的符號活動發展出中心思想,建構其意義。”他把“框架”的定義分為兩類:一類指界限(boundary,如攝像機的鏡頭)之意,可引申為對社會事件的規范;另一類則指人們用以詮釋社會現象的“架構”(buildingframe),以此來解釋、轉述或評議外在世界。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圍,后者則是顯示意義的結構,是一種觀察事物的世界觀。①
吉特林在《整個世界正在看:大眾媒體對準新聞的制造和非制造》一書中,最早把框架概念引用到媒介研究中,并且對新聞框架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定義。按照吉特林的觀點,新聞框架就是“一種持續不變(over time)的認知、解釋和陳述框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的范式”。新聞生產者按照“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范式(即框架)來組織新聞報道。②
臺灣學者臧國仁從三個層面區分了框架的內在結構③:
1、媒體框架在宏觀結構層面上主要回答“這是什么”,即有關新聞主題的問題。
2、中級結構層面包括主要新聞事件的內容、整個新聞事件的進程、新聞事件的結果和影響、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態度等。
3、在微觀結構層面,研究者關注的是新聞報道的語言和修辭,包括用什么字眼來描述人物、用什么語氣來敘述事件的過程。
為了使研究更加的客觀和科學,社會學家坦卡特和他的同伴設計出了11個“框架列表”方法,分別是:新聞標題(包括主標、副標)、新聞圖片、圖片說明、新聞導語、消息來源、引語的選擇、引語的強調、文章所屬的系列的標識、數據和圖表、文章的結論。希望通過量化的分析方式幫助研究者更客觀的認識文本框架。
(三)樣本分析思路
筆者結合對選舉新聞報道常用的分析方式,以及這兩個網站分別來自不同地域的特殊情況,對上述的11個框架進行了選擇和借鑒,通過分析報道內容、主題和觀點,來對這兩個網站進行比較。
三、框架分析
(一)國際框架和本土框架——報道內容分析
通過對樣本的內容進行分類,筆者觀察到,兩家網站在香港特首專題報道中,共同關注的內容有:候選人參選消息;特首委員會;區議會選舉;大選當天新聞;候選人間的競爭;候選人的負面新聞;表明立場態度的新聞。
分別關注的內容有:
《聯合早報網》:提及中央(北京)的關鍵作用;候選人的民調;共產黨員身份敏感;2017普選;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內地人與港人矛盾;候選人的關系背景;23條立法。
《鳳凰網》:候選人的政綱;選舉籌備工作。
通過對比,筆者認為在報道內容的選擇上,兩個網站采用了不同的框架,《聯合早報網》使用了國際框架,而《鳳凰網》使用了本土框架。
《聯合早報網》作為一家具有權威性的海外華文媒體,它的政治敏感性是比較強的,除了常規性的對香港特首選舉進行報道,比如:候選人的參選消息、候選人間的競爭和負面新聞等,也特別關注了內地與香港之間微妙的關系,比如,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的矛盾和候選人在內地的背景關系等;而被多次提及的民意調查,絕大多數顯示出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事實:梁振英獲港人支持度較高,但唐英年卻被認為具有更大的當選率,網站于是順勢提出香港2017年普選的話題;《聯合早報網》還對現任特首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的事件進行連續報道,關注其是否真的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利和與中國內地的關系是否和諧,符合外媒一向熱衷中國政治的特點,也是該網站具有國際視野的一種體現。
而《鳳凰網》只是單純關注香港選舉方面的進展,能夠比較客觀全面的報道選舉的進程,總體上呈現出一幅選舉比較順利,選舉過程公正、公平,中國政府不加以干預的畫面。
(二)人情趣味框架和匯報式框架
1、報道主題統計分析(見圖1、2)
2、新聞標題統計分析(見圖3、4)
通過對新聞主題和新聞標題的分析,筆者發現兩個網站采取了不同的報道框架,《聯合早報網》使用了人情趣味框架,《鳳凰網》使用了匯報式框架。
從新聞主題上看,《聯合早報網》關注的焦點更多集中在候選人與候選人、候選人與非候選人之間的互相抨擊、連續不斷被爆料出的負面新聞和有意向參選的人身上,比如:“唐梁對決白熱化”、“雙英特首戰”、“斗落區、斗親民”、“近身肉搏”、“不想蠢人做特首”、“爭鋒相對”、“建制派已水火不容”、“‘狙擊梁振英”、“人格謀殺”、“自殺式炸彈”、“政治打壓”、“臺灣式政治”、“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等對沖突的描寫,反映出這次選舉過程中各方之間的爭斗是非常激烈的,火藥味很濃的。
相比之下,《鳳凰網》關注的焦點比較平衡,既有候選人間的較量、工作的籌備,也有提及候選人的政綱和他人的態度,對那些刺激、混亂的事件會提及但是不會花大篇幅渲染,從報道的嚴肅性、客觀性、時效性看更像是給讀者進行一次選舉的匯報。
從新聞標題來看,《聯合早報網》的標題比較多元化,比如,“雖承認違建 唐英年不退選!”、“唐英年有‘私生女?”、“狼在豬面前自殺了”等;經常使用一些吸引人眼球的關鍵詞,比如,“特首選戰出現‘二打一,港傳媒與何俊仁圍攻梁振英”、“香港‘富二代擊敗‘又紅又專?”、“梁振英唐英年的‘龜兔賽跑”等,整個看起來很活潑生動,將枯燥的政治新聞娛樂化,變得有趣味。
《鳳凰網》的標題顯得比較公式化,一板一眼,好似跟讀者做報告一樣,比如,“梁振英請辭 唐英年仍未回應是否請辭”、“唐英年梁振英對待負面敏感新聞態度迥異”等,僅有少數報道使用了一些稍微刺激或是吸引人眼球的關鍵詞,比如,“唐英年陣營星光熠熠 周星馳黎明等人助陣”、“香港藝人與網友力挺劉德華當特首”這種嚴謹、平淡、直接的擬標題方式雖然能非常清晰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事,但確實會給人一種沉悶的感覺,不夠吸引人。
3、傾向性框架和中立框架——報道觀點統計分析
《聯合早報網》
通過對報道觀點進行統計,筆者認為兩個網站采用了不同的新聞框架,《聯合早報網》使用了傾向性框架,《鳳凰網》則使用了中立框架。
《聯合早報網》從數據上看,整個專題有接近一半的報道是在明示或者暗示“北京”對選舉結果的決定性作用;而對于候選人,在報道前期,《聯合早報網》是傾向于認為唐英年當選的機會比較大,但隨著唐英年一系列負面事件的曝光,該網開始傾向于認為梁振英當選的可能性比較大。
《鳳凰網》在特首專題報道中,明確提及他人表明立場態度的新聞只有28篇,大約占樣本量的1/6,從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鳳凰網》的報道立場是很客觀的,對于支持、中立或者不支持某位候選人的觀點報道是平衡的,并沒有凸顯哪一位候選人獲得的支持較多,更沒有暗示哪一位候選人當選的機會大。
四、分析總結
我們可以發現,同一個事件,不同的網站,由于國別的不同,新聞選擇的差異,給讀者呈現出的新聞事實也大不一樣。
通過對兩個網站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聯合早報網》使用了國際框架、人情趣味框架和傾向性框架,而《鳳凰網》則使用了本土框架、匯報式框架和中立的框架。
《聯合早報網》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強調“北京”在這次大選中的重要作用、“雙英”之間的激烈沖突和丑聞纏身;《鳳凰網》最大的特點是對整個選舉過程進行全面、平衡、客觀的報道,內容充實而溫和,沒有大肆渲染候選人的負面新聞。
最后,筆者認為,當讀者接受信息的時候,無論是傾向于閱讀哪種網站,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①高芳,《簡析框架理論》[J].《青年記者》,2008(6):32
②何翔,《新聞傳播框架理論研究》[D].新疆大學,2009
③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17-318
(作者單位:新華社廣西分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