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相科
【摘 要】伴隨著社會民主法治的不斷健全,廣大媒體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格外注重人文關懷,尤其是在涉及到對未成年人的報道之時,更應從人性化的視角出發,合理使用最小傷害原則。本文首先解釋了何為最小傷害原則以及其在中國和西方的理論淵源,進而詳細分析了我國媒體活動中運用最小傷害原則時產生的問題以及防治對策。
【關鍵詞】最小傷害原則 未成年人報道 隱私
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處理以未成年人為報道主體的新聞事件時,媒體工作者應格外慎重,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之上,還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權益,運用最小傷害原則,防止二次傷害。這既是媒體工作者職業道德的體現,也是其應盡的義務。
一、何為最小傷害原則
“傷害”一詞,在《現代漢語大辭典》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身體上的損傷,二是指思想感情上受到的損害。①很明顯,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報道的時候并不能給未成年人帶來具體身體上的傷害,因而最小傷害原則中的“傷害”更多的是指對未成年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創傷和損害。將這一解釋應用到新聞傳播活動當中,即“記者對待公眾要公正、尊重,甚至給予同情”,就是最小傷害原則的具體內涵。②
實際上,“最小傷害”的理念與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的許多精髓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老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實際上就是在講為人處世之道,他教導世人要把別人家的老人和幼兒當成自己家的老人和幼兒,其含義就是要善待老人與幼兒,不能惡意中傷他們。孔子的核心觀點“仁”也處處傳達這樣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不將無端的意志強加于他人,傷害他人。類似的還有孟子的學說“人之初,性本善”;墨子的“兼愛”等等。可以說,中國早期思想與道德觀為最小傷害原則在現代獲得認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另一方面,西方傳媒倫理淵源也給予我們大量啟示,加深人們對于最小傷害原則的理解與闡釋。康德在解釋其觀點“絕對命令”時說到,“每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考慮自己基于什么原則,以及這一原則能否得到普遍應用,這無疑是對于道德和責任的考驗。③絕對命令,要求人們特別重視“良心”和“責任”,不能做出有違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來,換言之,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能為了所謂“新聞價值”而做出傷害新聞當事人的行徑來,而這正是最小傷害原則的要求。
二、未成年人報道中最小傷害原則失衡的表現
2013年5月11日,一則兒童受虐的消息讓人們震驚與痛心不已。貴州金沙縣石場鄉構皮村的小麗,飽受親生父親的虐待長達5年之久,各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頗為詳細的報道,并且刊發了詳細配圖。隨后,海南小學校長被曝其曾帶六名小學女生開房,這一事件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媒體也是采取系列報道的形式一直追蹤此事,在報道中披露了此事件的大量細節。這兩起報道中,新聞當事人都是未成年人,媒體在處置和報道時并未運用好最小傷害原則,某種程度上給新聞當事人帶來了二次傷害。
1、指向性太強,未能很好保護新聞當事人隱私
未成年人身心脆弱,因而媒體一定要注意對其隱私的保護。一方面,不能將受害兒童的相貌和真實姓名公布于眾,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多披露其家庭住址、社會關系等細節,以防其他人可以間接“指認”出他們來。一旦真實身份曝光,這些孩子們就需要承受輿論的壓力和旁人的指點,這對其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在第一則新聞當中,媒體在報道時將小麗的家庭住址寫得極為詳細,甚至細化到村級單位,同時還將小麗的家人情況一一披露,這就具有了很強的指認性。雖然“小麗”是化名,但這并不能很好地保護新聞當事人的隱私。不僅是小麗同村的人能夠輕易認出她來;一旦小麗外出讀書,也很有可能被身邊的人指認出來。同時網站上其大幅的彩色照片雖然在眼睛處做了模糊處理,但是人們依稀能夠看清她的相貌。某家電視臺在報道海南事件時,采訪到了受害少女的父母,并將其受訪錄像公布在節目中,在播出時卻并未采取措施隱瞞父母們的真實信息。這就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因為人們很容易通過孩子的父母將其指認出來。
在這兩起案件中,未成年人雖然是新聞當事人,但是她們同時也是事件的受害人。所以媒體工作者在處理這類報道時,一定要正確使用最小傷害原則,防止過分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
2、受害細節過度披露,對未成年人造成二次傷害
在未成年人是受害主角的新聞報道當中,媒體要尤其注意處理好最小傷害原則。如果一味地為了所謂的“新聞價值”而不顧未成年人的利益,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損害,則不僅僅是道德上所不允許的,而且也是法律所禁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全社會應當樹立尊重、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關心、愛護未成年人。”而第三十九條則更為直接:“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小麗受虐事件當中,有媒體詳細報道了她父親是如何對其施暴的,“開水燙頭、魚線縫嘴、跪碎玻璃、針扎手指”,對于一個11歲的小女孩來說,讓自己的傷痛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這是對其自尊心何其大的創傷和羞辱,同時這也會對其以后的成長帶來消極的負面影響。而在海南事件中,媒體的做法再一次讓我們感到失望。有的媒體甚至在新聞節目當中大談“處女膜是否破裂”的問題,這無疑給正處于十幾歲花季的少女莫大的打擊和傷害。
普通人受害以后都應該得到媒體的善待,更何況是我們祖國的花朵。我們絕不能傷害未成年人脆弱的心靈,使他們受到二次、三次乃至更多的傷害。慎重對待與未成年人有關的細節,做到不過分張揚,保護受害者隱私,防止對其造成二次傷害,是媒體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三、未成年人報道中最小傷害原則失衡的防治對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新聞報道中最小傷害原則失衡的問題,并非易事。一方面,媒體工作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建設,不做有違道德的事情;另一方面,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為媒體更好踐行最小傷害原則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1、關鍵——媒體從業者要遵守職業道德,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媒體從業者是未成年人利益保護防線的第一道關口,其報道內容與方式,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與利益得失。當事件發生以后,記者要第一時間做出準確判斷,按照最小傷害原則來行事,在保證傳遞新聞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避免他們受到二次傷害。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職業倫理規范》中關于最小傷害原則,也是有明確規定的:“有職業操守的記者把新聞來源、采訪對象和同事都看作值得尊敬的人。新聞記者應該對那些可能因為新聞報道而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們表示同情。當面對孩子和沒有經驗的新聞來源或新聞主體時,要特別小心。當采訪和使用受到正在悲傷中的人們的照片時,要特別小心。”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我們應當予以學習,用以豐富和完善自身。
2、保障——媒體單位要完善新聞管理制度,不刊發傷害未成年人的報道
在媒體從業者不斷加強自律的同時,其主管單位也應當盡快完善相關制度規定,以幫助最小傷害原則更好地實施和推進。如果那些憑借損害未成年人利益而得來的新聞,在單位里大受嘉獎和推崇,那么這項原則則永遠得不到真正有力的貫徹和執行;只有當犧牲未成年人隱私去換取新聞的記者受到制度懲處,最小傷害原則才會進一步得到認同。換句話說,媒體單位絕不能助長這種風氣,要不斷加強媒體從業者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培訓,使他們從深層次里意識到最小傷害原則在未成年人報道當中的重要性。
3、基礎——社會各界共配合,維護未成年人權益
當然,要減輕媒體報道中對未成年人的傷害,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配合。首先,社會民眾要自覺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質,摒棄不良的閱讀情趣。媒介素養,即指公眾面對媒體和媒介訊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表達能力、創造和使用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⑤很多媒體之所以在新聞報道中披露大量細節,其中一點原因就是為了滿足一部分受眾窺私等不良閱讀情趣,而如果當大眾的媒介素質普遍提升的時候,自然媒體們就不會為了擴大報道的曝光率而出賣未成年人的隱私。
其次,政府和相關社會團體有義務、有責任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權益。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媒體的行為,并且應當嚴格執法,一旦有違規行為的產生,要堅決予以制止和懲罰。相關社會團體也要發揮其積極作用,在媒體踐行最小傷害原則的路上助其一臂之力。當全社會齊行動之時,未成年人的利益自然就不會受到傷害。
參考文獻
①《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191
②③王軍:《傳媒法規與倫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48、232
④蔣玉鼐,《媒體怎樣做到“最小傷害”》[J].《中國記者》,2011(12)
⑤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9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