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在人們的日常語言使用中,存在一個重要現象,即在見到“老鄉”時很快恢復鄉音或者用家鄉話交流。因為司空見慣,人們已經認為這是一種慣性的本能。其實這種“本能”后面有著語言學的深層原因。本文以語言學的認同和順應理論為基礎,分析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鄉音 語言認同 順應理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現象,即有人本來說的是普通話或者是生活地的語言,但在見到“老鄉”時馬上恢復“鄉音”,用家鄉話交流。甚至有這樣一種認知,如果見到“老鄉”還不說家鄉話會被家鄉人揶揄。這種現象與認知,除了情感因素和傳統慣習之外,其實還有著深層的語言學邏輯。本文將以語言學的認同與順應理論為基礎,研究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
一、語言學的“認同理論”與“順應理論”
1、認同理論
認同理論發端于心理學學科,后被語言學借用來研究語言學現象,目前已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表述符號,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認同(identity,又譯“身份”、“同一性”),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誰”。認同理論是指,在社會交往中,認同理論強化的是“相似、相近、同一”的特性,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有內在的認同感受和外在的認同表現。受認同理論影響,在語言的使用中,個人的語言行為反映了自己對群體的認知與態度,受到群體文化、傳統、慣習的制約;群體的認同則存在于群體成員對于個體語言行為的接納與反饋上,個體與個性之間的互相影響也是如此。同時,被認同方具有更多的被接納和模仿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語言行為都是認同行為,社會輿論也會對個人的語言行為形成影響。“個人為自己創造語言行為模式,使自己與自我認同及希望被認同的群體相仿。”
語言的認同性除了體現“融合”與“接納”,還有情感因素的屬性。不同的個體通過使用共同的語言,不僅可以讓交流順暢,實現語言功能層面的接近與認同,還可以實現情感層面的貼近與共鳴,使語言使用者在交流中找到認同歸屬。尤其是在特定的情境及場域中使用,這種語言認同的功能更會被放大。
2、語言順應理論
順應理論是由比利時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他運用自己80年代開始醞釀的“順應性理論”闡述了語用的問題。①順應理論被引入中國后,在中國語言學學科的研究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語言學中的順應理論在實踐中運用得比較廣泛。在語言實踐中的順應理論,通常是指個體在運用語言時根據所處的環境、社會習慣、客體對象認知及輿論評價等因素靈活選擇自己的語言模式。包括語言的種類、表述方式、表述習慣等,以實現客體對象對自己的認同與接納。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語言是重要的溝通方式,語言的順應理論也無處不在,顯性或者隱性地起著獨特的作用。比如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性別的語言、不同地域的語言、不同階層的語言、禮貌用語的選擇等等,每個領域的語言表達都有自己慣習和為使用者共同熟悉和接納的方式。只有運用得當,才能表達自己對該群體的認同并實現自我被群體的認同。
二、“鄉音”現象及背后的語言認同及順應
1、“鄉音”現象
“鄉音”現象是指在現實生活中,家鄉人在相遇、相聚、通話中習慣性使用家鄉話進行溝通的現象。通過使用家鄉話交流,彼此拉近了情感,促進了彼此關系的親密性。當身處異鄉或者陌生環境中,“鄉音”會形成特定的語言溝通圈,有排他的社會效應,會讓語言使用者獲得一定程度的語言圈歸屬感;當使用者是從其他地域去到“鄉音”語言使用圈,使用鄉音語言,可以找到情感的歸屬感和愉悅感,并能迅速贏得該語言圈的情感認同,為接下來的溝通奠定良好的認同基礎。
2、“鄉音現象”背后的語言認同與順應
(1)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交往主體通過彼此神態、語言、動作等傳播介質的互動實現彼此情感上的接納與共鳴。而在這些介質中,語言的作用不可忽視。
俗語“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就是對“鄉音”這一情感認同的形象表述。當一個人從外地返回家鄉,回到說著眾多家鄉話的人中間,家鄉話特有的用詞、語調、表達方式,都能激發語言主體對于家鄉人的親切感情。當語言主體也用家鄉話進行溝通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認同和融入,同時也可以快速贏得家鄉人的情感接納與認同。
而在非“鄉音”的語言環境中,語言主體見到了老鄉馬上使用家鄉話交流,又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情感的“封閉圈”,讓兩個人的“鄉情”變得親近和私密,并對其他不同語言圈的人形成語言場的區隔。在這樣的“鄉音”溝通時,自動表達了語言主體和對方的“相近、同一”性,實現了情感上的互相確認與聯系。
(2)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指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社交主體身上所帶有的自身原始的或者社會賦予的外在識別特征與符號,比如性別、籍貫、所用語言、職位頭銜等。如說到性別,是男是女一目了然,這是自身原始的身份認同。說到老師,社會印象是學識淵博;說到官員,社會印象是權力人脈;說到學生,社會印象是簡單樸素。說到北方人的語言,社會印象是豪爽直接,說到蘇浙滬地區的語言,社會印象則是吳儂軟語,等等。這些不同的社會印象都體現出一種社會識別符號與身份認同。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是哪里人?”
“我是浙江人。”
“噢,真巧啊,我也是。”
“是嗎?我們是老鄉啊!”
接著兩個人就開始用浙江話交談。
這樣的對話以及后來用家鄉話的交談其實變相實現了一種語言上的身份認同——“你是浙江人,我也是,我們都是浙江人。”我們說著共同的語言,有著很多共同的地方。在這個前提下,為兩個人的交流提供了一種語言身份認同的鋪墊,可以產生很多共同的話題。
(3)語言慣習順應。“語言慣習”是具有歷史性的一種表述,是語言習慣、語言傳統、語言類型、語言風格等的綜合體。“語言慣習順應”則是指在單一語體生活圈中,圈子成員有著基本一致的語言態度和認知,本能地按照當地語言慣習來進行溝通表達,并習以為常。
“語言慣習”最突出的表現方式是“方言”,而“方言”恰恰是“鄉音”的一部分。
比如,東北地區把膝蓋稱作“玻了蓋兒”,把“討厭”說成“各應”;
內蒙古西部地區把蹲下說為“個舊下”,把“扔”東西說成“埋”東西或者“冒”東西;
上海人則是把“你”說成“儂”,把“我、我們、我的”說成“阿拉”。
如果在以上語言地區生活,這些方言習慣都會被當地人習以為常地使用并遵守,這就是語言慣習順應的表現。
還有一種比較明顯的“語言慣習順應”的表現方式是,語言主體進入到新的語言圈中,會不自覺地模仿使用當地的語言,慢慢會讓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和當地相似或一致。關于這點經常聽到的對話有:
“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江西人。”
“是嗎?聽你的口音完全聽不出來,我還以為你是北京人哪。”
“我在這里生活的比較久了,口音有些變了。”
以上例子說明了“語言慣習順應”的特征和規律,它客觀地存在著,有時就算語言主體不想改變,但是仍然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生活地區語言圈的影響。
回到“鄉音”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語言主體本來說著普通話,一接到家鄉人打來的電話,馬上換成了家鄉話,這也是一種“語言慣習順應”的表現。因為話語主體面對具有同樣語言身份的對象,自然而然出現了一個特定的“鄉音”語言場,而這個語言場的出現,也隨之帶出了“語言慣習順應”,因此也會自然而然地說起了家鄉話。
結語
“鄉音”是相對穩定的,在語言主體的交往過程中,作為接觸現象和具體行為,“鄉音”現象隨處可見。通過語言學的認同理論和順應理論,我們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這就可以很好地厘清我們的一些困惑,比如,為何一群人里,為何只有“那兩個人”說家鄉話?朋友本來和自己正說著普通話,為何拿起電話馬上換成老家話?為何在家鄉之外的地方呆久了,回到家鄉會被家人說“口音變了”?這些現實的語言現象都可以從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中得到一點解讀和答案。
參考文獻
①楊慶華、張發祥,《順應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012(10)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博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