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忠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其首要原因。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是評價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評價動脈粥樣硬化性損害的重要標志,而血清C-反應蛋白(CRP)作為炎性標志物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慢性炎癥過程的危險預測標志。本文探討阿托伐他汀鈣對頸動脈IMT和血脂、CRP水平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46例,男84例,女62例;年齡43~85歲,平均62.3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3例。兩組在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根據病情及合并癥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壓和血糖、活血化瘀等非他汀類藥物的常規治療,觀察組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鈣,每天晚餐時服用,20mg/次,連續應用12個月,并監測肝功能,若有肝功能明顯異?;蚱渌麌乐夭l癥者予以排除。
療效評價:于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檢測患者的血脂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血脂檢測前禁食12小時后抽取靜脈血,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濃度。觀察組在阿托伐他汀治療開始后每月查肝功能和肌酸磷酸激酶1次。頸動脈超聲檢測:采用HPImage Point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MHz。測量頸動脈內徑、內膜-中膜厚度(IMT)、斑塊大小。IMT≥1.0mm為增厚,局限性IMT≥1.5mm為動脈硬化斑塊形成[1]。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X±S)表示,組間及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IMT和頸動脈內徑的變化:從表中可以看出,治療前兩組IMT和頸動脈內徑無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IMT明顯降低,頸動脈內徑增大(P<0.05)。對照組IMT和頸動脈內徑變化不明顯。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血脂、CRP水平的變化:觀察組: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2個月后各項指標改善明顯,CRP、TG、TC、LDL-C均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上述指標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
藥物不良反應:治療開始后,觀察組有3例轉氨酶升高,1例胃腸道反應,經對癥治療好轉;對照組有2例胃腸道反應,1例少量腦出血,經對癥治療好轉。
討 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以中等和大動脈斑片狀內膜下增厚為特征的病變,可以減少或阻斷血流,斑塊部位的動脈壁增厚、變硬,斑塊內部組織壞死后與沉積的脂質結合,形成粥樣物質。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的內膜有類脂質的沉著,復合糖類的積聚,繼而纖維組織增生和鈣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病變。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彈力型動脈,以主動脈、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為多見,常導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后果。本病常伴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或糖尿病等。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雖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可控危險因素和可控危險因素,不可控危險因素主要是指年齡和男性,可控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血脂異常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各種危險因素最終都損傷動脈內膜,而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動脈對內膜損傷作出的炎性纖維增生性反應的結果,即“內皮損傷反應學說”[2]。
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卒中、腦缺血的重要原因,大多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造成頸動脈狹窄引起腦缺血性疾病或斑塊脫落導致顱內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
他汀類藥物為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和膽固醇在肝臟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漿膽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過增加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數目而增加LDL的攝取和分解代謝。本品也能減少LDL的生成和其顆粒數。
他汀類除具有降脂作用外,還具有較強的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進展涉及到一系列炎性細胞的活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在這一炎癥反應中,炎性標記物CRP備受重視。CRP是由肝臟產生的急性期反應物,被認為是急性心血管事件最強的炎性標記物[3]。臨床及基礎研究證明,他汀藥物具有明確的抗炎作用,這是其顯著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患者預后的重要機制。
本組資料顯示,阿托伐他汀鈣不僅降低血脂作用明顯,而且血清CRP也明顯降低,頸動脈IMT下降,頸動脈內徑擴大,證實了其對動脈粥樣硬化干預作用,同時該藥還具有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具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