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蕓
摘 要:多媒體能傳遞文本、圖像、聲音和影視信息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圖、文、聲、像等特征,有目的地傳遞教學信息,充分調動、發揮學生多種感官動能,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培養;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環境。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從課堂表現上看,教師普遍反映課堂上敢問敢說的人多了;獨立思考提出新想法的人多了,質疑和向權威挑戰的人多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自主性、創新精神和挑戰精神都有了較好的發展。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為了在學生對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再現情境,以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
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海參”的活動狀態時,文本中出現了“蠕動”一詞。這是一個新詞,它生動地描繪了海參的活動特點,也體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那如何讓學生得以理解和感受呢?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結果基本上都是“爬動”“走動”“游動”,尋找到的都只是“蠕動”的近義詞,很難真正體會到這是一種很慢很慢的“動”。像“名詞解釋”這樣的詞義闡述,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難。此時,播放有關海參蠕動的錄像,讓學生先看錄像,看海參是怎么動的,邊看邊提問:“海參在干什么?”這個時候,學生有了直觀的刺激和感受,自然脫口而出:“蠕動。”這就表示他們已經理解“蠕動”的意思了。在動態的錄像中,學生感性地對“蠕動”一詞加以形象、具體的理解,相比在第一次嘗試教時學生找到的那些近義詞,可以說學生這次對“蠕動”的理解、體會更深刻,也更標準。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情景,可以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復雜的內容條理化,形象具體,重點突出,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準確豐富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如,巍峨的泰山、壯麗的三峽、浩蕩的長江、洶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藍等,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聯系課文內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加以描繪的。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并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把學生的維持性學習變成了創造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形成獨立獲取知識信息和應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多媒體CAI的介入,為教與學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以選擇的功能,同時提供隨時的學習結果驗證、學習信息的及時反饋和可選擇進行的學習路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調節自身視、聽、讀、寫、做的創造性的集成的學習環境。現在有許多軟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進度及興趣選擇課程,只要一做完,學生就立刻知道成績,對的就獲得表揚,錯了也會被友好地告知錯在哪里,以便學生隨時檢測自己的知識構架哪里出了問題,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培養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和知識及自學的能力。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還算是新事物,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能力,需多方協同,共同努力,勇于實踐,積累經驗,開拓進取,教師在學習期間,要提高多媒體教學意識,全面了解多媒體教學的手段,認識多媒體教學的規律,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尋求有效教學方法,為將來在教學中開展合理化多媒體教學實踐與研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