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中
摘 要:從幾個方面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合進行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教學素養;如何對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培養;對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分層評價等。旨在獲得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組合作;有效性
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能夠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相互提高。在小組合作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在初中語文小組合作過程中也存在學生參與性不高、合作不夠主動的現象,導致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的有效性做一探討。
一、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是否進行小組學習
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分組學習,我們要根據所教的內容確定小組合作的時機。當所教授的內容出現大多數學生學習困難時,就是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學生會產生想學習的需要,也有合作學習的需要。
由于每個人的語文基礎不同,每個人對于語文知識點的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不一致,意見很難統一,這個時候需要大家互相辯論,通過討論,逐漸會由意見不統一變得統一。
在問題的答案不唯一的時候,也即答案具有開放性的時候,學生思考問題比較單一,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知道同學們的問題答案。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會得到訓練和拓展。例如,在教《故鄉》《多收了三五斗》的時候,兩篇課文都用到了“鄙夷”(《故鄉》中是楊二嫂,《多收了三五斗》中是賬房先生)一詞,可以讓學生討論這兩個人此時的不同心態。
二、提高教師的小組合作教學素養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要注意不能自由組合,而要通盤考慮,綜合分配學生小組。分組的時候,尤其要考慮學生的性格差異。如果讓學生自由組合,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或語文學習后進生就不大容易分配到小組,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語文小組學習的初衷背道而馳。教師要科學組織分層學習,因材施教需要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具體做法是,教師在考慮學生性格因素的基礎上,將班級學生按照語文學業水平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上、中、下三個層次),然后將每5~6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中包括以上分層的各2人,全班做到大組均衡,小組內互幫互助,爭取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要明確目標,不能流于形式。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分組學習,在需要分組學習時候,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分組學習有正確的目標。所提出的問題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本班學生的學業水平,切忌盲目拔高問題難度。比如,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及學業水平所限,我們在對經典作品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不能立刻讓學生討論不同作品作者的寫作風格,這個需要學生反復誦讀,每次學生讀這些經典作品的時候有不同的感受。這些不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立刻得出的。
三、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首先,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在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在一節課前要布置相關內容進行預習。比如,《孔乙己》這一篇課文,在課前要布置學生預習科舉制度的來龍去脈、作者魯迅的相關資料以及寫作的背景,通過誦讀課文,讓每個學生描繪孔乙己在學生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等等。《多收了三五斗》在講解課文之前,允許學生通過查看報刊書籍、網絡來預習,了解課文的背景材料,說說這篇課文當時的歷史背景,要解決為什么各地糧食豐收,農民的貧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鐮,沒有飯吃,成為農村之普遍現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要學會討論問題。鼓勵學生去討論,讓他們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同學之間要建立起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關系,增強成員的集體責任感,當同學之間出現爭論或觀點不一致時,要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避免出現沖突。
四、建立合理的分層評價體系
首先是組內評價,學生小組內對自己小組成員提供的答案及小組討論的結果要有一個恰當的認識,允許他們之間互相評價,也可以產生分歧。對于小組內的分歧教師可以及時地給予幫助,也可以等其他小組中的問題一起出現后共同給予回答。各個小組將自己小組的觀點以及自己小組存在的分歧說出來,要求各個小組對于這些觀點給予評價和分析。進行組間評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最后教師要對各個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評價。
在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參與其中,要讓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有機融合,根據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探究式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總之,只要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就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有所收獲,來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園園.讓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效果最優[J].基礎教育論壇,2010(07).
[2]曹學斌,陳福華.淺談語文小組合作學習[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