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華
摘 要:為了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注重課前預習。其次要落實課外閱讀,它能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課外知識和語言材料,彌補課內知識的欠缺。再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知識。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再把從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在課堂上表述出來。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注重預習;課外閱讀;生活積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著變化。然而在有些課堂上仍然存在著一些現象,那就是學習速度快的學生甩下學習速度慢的學生,而他們的學習掩蓋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來不及獨立學習這一事實,或者為照顧學習速度慢的學生完成獨立學習,課堂不得一再停頓,從而讓學習速度快的學生效率低下,得不到發揮。為了讓課堂不再從零開始,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注重課前預習——讓課堂充滿活力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外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把不懂的地方寫寫畫畫,給不認識的字通過查找資料標上拼音,這樣就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教學中,我在進行每一課的教學之前,都要布置最基本的預習內容,如,掃除生字、生詞,熟讀課文等。學生熟讀課文,預習了生字詞,理解詞句意思,就減少了課堂教學中大量的時間,教師只要先進行糾正、引導、鞏固等,就可以實現部分教學的目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隨著學段的升高,一些簡單的預習方式,如,掃清字詞、讀通全文等,已經顯得不夠。既然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在教學中,我的預習作業開始全面地針對教學目標,設計能夠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直指重點的預習作業。
預習使學生對下一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在預習中已經看懂了的知識再經過教師講解,印象會更深,沒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聽課的重點,在教師的幫助下,這些難題會輕而易舉地解決,無疑會大大增強聽課效率。這樣,聽課質量的提高又會讓學生節省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騰出時間再進行下一課的預習,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預習對打造高效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預習使學生完成對學習材料的全面的獨立學習。在此基礎上,當學生走進課堂時,也就不再從零開始。
二、落實課外閱讀——在課堂中釋放能量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敏銳的感覺。”這種語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長期反復閱讀積累的結果。學生只有平時多去閱讀課外書籍,接觸大量新鮮活潑的語言材料,日積月累,才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各學段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要求,而我們的課本遠遠達不到這一閱讀量。所以,必須落實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各種課外書中獲取豐富的知識,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
在學生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識字不多,我建議學生讀一些圖文并茂的書,選擇拼音版本的書。童話與神話故事書是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最愛。為了落實好讀書量,我為每個學生制訂了讀書卡,每天最少讀一篇故事,由家長監督記錄在讀書卡中,并且在每周一我都會檢查讀書卡,以便了解學生的課外讀書情況。不刻意地追求閱讀的質或量,只要能每天堅持閱讀,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即可。對完成好的及時給予獎勵,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得了與課內的有關知識,為課堂學習積累了知識。
課外閱讀有助于課堂教學中學習難點的消化解決。對于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也是一個難點。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特別是在口語交際中,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對說話、寫話感興趣的一條捷徑。
課外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生活中獲取知識——讓課堂綻放光彩
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有必要抽出時間來讓學生回歸大自然,通過感官系統,發揮想象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再把從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在課堂上表述出來。通過自身的體驗和體會,發現一些現象、一些變化,這樣學生可聯系實際掌握課本內和課本以外的知識。鼓勵學生把在家看電視時聽到的、看到的優美的場景、話語等記下來。鼓勵他們多看一些好的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多積累詞匯、好句子。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強調過:“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應該與時俱進,結合現實生活發生的課外信息和其他學科的課外知識,通過課堂的內外融合學習來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應該將小學語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課內外知識的融合與整合,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