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社紅
摘 要:時代呼喚素質教育,作為其先鋒的美育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做好課堂引導、進行作文滲透、加強課外輔導。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實施,就可以用美感召人性中的真與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育;課堂教學;作文教學;課外輔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理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這句話真可謂是一語道破了美的真諦。在物欲橫流、人性裂變的今天,人們陷入了假惡丑的社會怪圈中,用美感召人性中的真與善,已迫在眉睫。要解決這個燃眉之急,學校教育應列首位。于是,教育部對使用教材一再改版。翻看新版的中學語文課本,隨處可見美的倩影。美育,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鋒。它能夠培養人、發展人,培養人們的審美創造力,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實現自身的美化。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又該如何實施美育教學呢?下面就我的教學感受,談幾點淺陋之見。
一、做好課堂引導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陣地,課堂知識的直接載體是語文課本。我們所使用的語文課本經專家精選而成,入選教材的大都是名家大作,它們對學生有著積極的教育作用,是我們實施美育的絕好材料。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可以由表及里地挖掘潛藏在文字深處的審美意蘊,借助美育情感體驗的機制,對學生的健康情感、高尚品德、堅強意志、崇高理想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等德育進行全方位的有意識的引導。如,《社戲》中那個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景美、人美、情更美,是一個世外桃源,如一首小夜曲回響在《吶喊》之中。那是生活于黑暗時代的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作者正是以理想生活的美映襯現實生活的丑,為了美好生活,作者以筆為武器,為“不憚前驅的真的猛士”吶喊助威。美育正是這樣,用不著任何的強制和勉強,是心甘情愿的、樂而忘返的。這種“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美育所特有的,它勝過千萬的政治說教。當然,只有高明的大家才有此能力。在《孔乙己》中,作者用含淚的笑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封建文人形象。作者正是通過對生活丑的否定,來摧毀封建復古逆流。我們在驚嘆藝術美的同時,也認識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罪惡,從而引導學生明確讀書的目的,不能再做新時代的“孔乙己”。樹立正確的生活觀,抵制學生身上“鄙視勞動”的錯誤認識,讓他們明白“勞動創造美”的生活真諦。在《斑羚飛渡》中那道絢麗的生命彩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是對自私、貪婪人性的一種拷問。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像斑羚那樣不畏懼、不茍活、視死如歸呢?悲壯的舉動,足以讓自詡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感到卑怯。它們高傲的本能是對人類的蔑視,人類在它們面前應感到汗顏。文中的悲壯之美不可抗拒地感染者讀者,讓讀者不得不發自內心地去“珍愛生命,關愛動物”。這種感化正是美育的特點之一。
當然,古代詩詞曲也是我們實施美育的重要戰線。豐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不是幾行文字所能企及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感、品、悟,走進如詩如畫的情景中。當學生陶陶然、融融然時,他們的心靈得到了蕩滌,靈魂得到了凈化。他們或許折服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偉岸人格,或許為杜甫“窮愁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懷所點燃,成為一個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終生的熱血青年。總之,我們在感知色彩瑰麗的形式符號層、感悟意境超驗層后,最終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誠然,學生要達此境界并非易事,但我們要進行有意識的引導,這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摔倒而拒絕走路)。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還有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那就是音樂和美術在課堂上的運用。在審美活動中,視覺和聽覺是起著門戶作用的兩大基本器官。荀子有君子“以琴瑟樂心”,亞里士多德有音樂“總是世間最多的怡悅”。音樂所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其想象力。美術的協調比例、和諧色彩、優美的線條以及廣袤的空間和完美的形體,不但能獲得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體驗,還能體味到畫外之境,畫中之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穿插音樂和美術,它們與優美的文字、豐富的意境完美結合,定能使學生神飛天外,靈魂得以凈化,情感得以陶冶。那么,對學生的教益和素質的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二、進行作文滲透
作文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展現,也是一個學生藝術素養、文化底蘊、審美意識展示的窗口。所以,一個學生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審美意識在作文中可以說是一個大展現。那么,作文也就成了我們實施美育的一塊沃土。故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就應該要求學生挖掘作文素材中的深層美感。羅丹說:“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善于捕捉眼前之竹、玩味胸中之竹,那畫中之竹定會成為藝術珍品。故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進行美育的滲透,它對于藝術人才的造就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情境的延伸,詩詞散曲的散譯,自然領域的風花雪月、晨風晚霞,社會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悲歡離合都可觸動花季少年的才思,在他們綻放內心情感的同時娛樂了身心,美的花朵也悄然吐艷。
三、加強課外輔導
學生閱讀能力與課外讀書時間是成正比的,課外閱讀是中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必不可少的一環,并且大部分學生對課外讀物饒有興趣。借此東風,我們要不失良機地實施美育。為此我們應薦舉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并引導他們品味作品蘊含的美。如,《項鏈》一文,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由于貪慕虛榮,一夜輝煌竟落得十年辛酸。為此,我們可引導學生,真正的美,應追求非功利性和非目的性,拋棄那些世俗的名枷利鎖。同時,可以抑制學生心目中潛滋暗長的“拜金主義”和“唯洋是美”的庸俗審美觀點,從而樹立正確的、自由的、崇高的審美理念。再如,閱讀《紅樓夢》,就其中的林黛玉與薛寶釵而言,薛寶釵因其涂上了功利主義的色彩,戴上了封建衛道者的面紗,盡管面如滿月,香脂凝雪,也是一個冰美人,一朵世俗的花王。林黛玉因其向一個垂死的王朝,一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進行了反叛(雖然這種反叛很微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但她代表了一種新的思想,拋開了貴族政治聯姻的桎梏,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叛逆者的愛情。這在當時無疑是一道閃電,盡管她弱風扶柳,病勝西施,但她內在的書卷氣、孤傲氣、靈秀氣凝聚成的超凡脫俗的獨特氣質,卻燁燁發光、輝映千秋,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中成為美的化身,成為永恒的精神戀人。課外讀物,我們應予高度重視,加強輔導,這股東風將喚醒滿院春色、美不勝收。
當然,美無處不在,美育也可以時時進行、處處實施。這里就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實施做一點淺陋之見。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能磨難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好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認識越敏銳,從而對世界的貢獻越多。”
美,這條古老而又年輕的長河,自它誕生之日起就與我們人類形影相隨,它們互相滲透,共同創造了和創造著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該如何提高整個民族的審美情趣,永葆美的青春活力呢?耕耘在教育戰線上的同道們,讓我們積極地實施美育,攜手共進,以美為先鋒,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吧!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