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琴
摘 要:在高職物理教學中,有效而恰當地創設情境,良好地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巧妙地把學生的認識及情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感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改善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促使學生自由發展和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高職物理;教學;情境創設;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為社會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任務。高職物理基本知識及運動規律是高職學生進一步學習各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基礎,貫穿于技能培養的全部過程,如,電磁運動、機械運動、熱運動等在電子技術、電工及機械技術中發揮著重要的理論基礎作用。當前,高職學生的物理基礎普遍較差,層次落差大,對物理重要性的學習認識不足,厭學情形嚴重。因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開展高職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本文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把情境教學法運用到物理教學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有效推進高職物理的教學。
二、情境教學法的概述
1.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指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引入或創設和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借助于語言或音樂等多種手段,引發學生的特定情緒體驗,讓學生充滿良好的認識感知和情感感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獲得技能,經過教師的巧妙設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和培養,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2.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自行建構的,而不是灌輸的。其強調學習者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及信念為基礎構建知識,并力求在接近實際的情境里學習,強調學習的主觀性、社會性與情境性。利用情境、會話和寫作的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學生有效學習當前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教學是把學習者的情感和認知結合起來,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授課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情境,使學習生活化,引發學生更多的體驗,激發情境思維,進而引導其主動理解知識,建構意義。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刺激學生思考,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職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創設情境是符合學生心理活動和規律的,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何巧妙地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筆者經過對情境教學的理論學習及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出以下探討。
1.高職物理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首先要遵循新穎性的原則。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課程導入中就巧妙設問,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情境之中。其次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則。快速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他們樂于參與,培養其自主探究的主動性。再次是生活化的原則。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越是緊密聯系越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2.高職物理教學中創設情境的主要途徑
(1)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教材中案例和導言提供的信息,通過問答、討論等形式創設情境。可以通過案例的描述、導語導入環節和問答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章節的教學內容,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如,在教學“斜拋運動”時,可以通過引入拋體運動及平拋運動的話題,通過師生間的問答,結合學生間的討論及實際中的運動軌跡及射高、射程兩個方面去理解。斜拋運動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現象之一,盡量采用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產生切身的認識,加深理解。通過提問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斜拋運動進行舉例、歸類。
(2)提出假設,通過實驗讓學生參與并驗證結論,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提出假設,引發學生的疑問和興趣,通過假設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驗中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親手體驗自主解決問題所產生的成就感。快樂的學習經驗可以持久地保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力的合成與分解”中,可以通過拔河實驗,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積極思考,從而呈現問題情境。
(3)充分聯系其他學科及物理史,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教學內容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要做到將最新的內容與動態技術相結合,按照全新的教學理念,將知識點提煉成案例,為教學服務,充分借鑒科學研究的成果及其在物理各分支中的交叉情況,必要時可以移植和借鑒奇特學科的觀點,引入人文領域及物理史方面的內容,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再現情境,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在情境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使學生增進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和人文涵養。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電子技術創設情境。通過網絡、投影和DVD等現代手段,真實再現情境,使學生在較強的感染力中,體會物理情境及其原理的實際運用。讓他們多渠道獲得有效的信息,增強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劉漢娣.高職高專物理學教學探索[J].華章,2010(33).
(作者單位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