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平
摘 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考慮到學科特點不同,教學方法應因“科”而異;為此應堅持從實際出發,走農村教學特色化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初中生物的教學方法,必然大大提高教學實效,對推動農村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優勢;生物教學;農村初中
一、農村初中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生態環境
通常來說,農村初中大多地處鄉鎮郊區,學校緊鄰村寨,依山傍水,校園與農田山地相連,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水族館”——池塘、小溪、洼地等環繞四周,茂盛的植被幅員遼闊,成為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理想棲息環境和繁衍生息的場所,各種各樣環環相扣的生物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原生態自然資源,成為初中生物教學與研究的活生生素材,凸顯了農村初中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據調查,絕大多數的農村初中學生來自山村,他們從小就參與家務,在田間地頭勞作,農村生活閱歷較深,對生態環境比較熟悉;在勞動和生活體驗中與動、植物廣泛接觸,感情篤深;對生物界的基本知識早已形成了感官上的初步認知,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特點,為系統學習生物知識和開展實踐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何況課本中許多典型的動、植物范例大多都是學生平常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物種,加上圖文并茂的注解等,使復雜的系統理論變得更為直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發揮資源優勢,推進教學實踐,提高生物教學實效
1.農村豐富而充足的生態資源為廣泛開展生物實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在學習動、植物有關形態、結構知識方面,隨手就能從周邊農村獲取多種生物活體標本進行對照教學,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對學生準確掌握生物知識有非常大的幫助。
2.實訓場所易尋,條件優越
農村中可供開展生物實驗的場所,多且內容豐富。那些遍布農戶房前屋后生態結構完整的池塘、果園、田間地頭等都能成為生物教學的實訓場所,為開展實驗、揭示生物規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如,在講授有關“蠶”的生長知識時,許多“蠶”農都能提供觀察“蠶”生長過程的場所。通過開展生物實驗活動,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
四、創設特色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1.構建富有村寨色彩的學習單元,打造自主合作學習平臺
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道路,促進合作交流,發揮集體力量,彌補學習上的不足,對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農村學生來說,再合適不過了,打造利于學習與交流的平臺必不可少。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單元,每個單元由4~6名學生組成;其次,為各單元賦予一個響亮而有鄉村屯寨特色的名字,如,“某某村”“某某寨”“某某屯”,從命名開始喚醒學生的思鄉情感,刺激感官興奮點,為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建立競爭意識、交流思想做準備。
2.合理分配時段,最大化提高時間效率
根據課程要求和教學需要,我們將一節課設計為五時段,即第一時段為自主學習和研究;第二時段共同探尋解決方法或思路,收集問題癥結;第三時段實施“農忙雙搶”:搶種搶收大戰略,即突破問題;第四時段精確點評、總結歸納;第五時段布置下節預習內容。每時段的時間按7:7:15:6:5分配。嚴格遵守時間計劃,是按時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提升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如學習時間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層次不清,必然造成課堂結構松散,拖堂也就在所難免,不僅學生的情緒會受很大影響,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嚴格的時間計劃安排是必要的,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達到時間效率最大化的必然保證。
3.創設特色教學情境,實施“農忙雙搶”戰略
在五時段教學安排中每時段的任務各不相同:第一時段為預習階段,主要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學習空間,培養快速閱讀和理解能力;第二時段為單元內共同研究、探討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形式不拘、言論自由,充分民主。并將“癥結問題”和解決思路、方法做好簡要記錄;第三時段為“農忙雙搶”戰略,首先,確定“搶種”“搶收”陣營,即凡拋出問題的都被定為“搶種”方,其余定為“搶收”方,采取一方“搶種”,多方“搶收”形式。其次,遵循“雙搶”秩序?!皳尫N”方由“村”“寨”“屯”輪流充當,搶種的“作物”就是一個個尖銳的問題,搶收“村”“寨”憑“勞動力”收獲成果(即答案、思路或方法)。第四時段歸納總結,要求做到歸納層次分明,簡明扼要,一語中的。幫助學生沉淀知識,梳理思路;清晰的思路對學生掌握知識很重要,這樣學生才能牢記知識。第五時段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期待下一場更精彩”,潛心研讀,充分準備。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生物學科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農村生態資源優勢突出,只要善于探索與研究,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因地制宜,發揮農村生態資源在實踐教學的優勢作用,走農村初中生物教學特色化的道路,必然大大提高生物教學實效;同時以新課改要求為引導,從農村學生豐富的鄉情和興趣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拓寬教學渠道,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必然有效地推進農村初中生物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1.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教育局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