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俠
摘 要:闡述后工業化社會的定義和特征,指出后工業化社會在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存在的道德滑坡、社會冷漠、缺乏責任感等問題??课鞣浇詠硇纬傻奈幕褵o力解決這些問題。建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雷鋒精神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武器。后工業化社會需要雷鋒精神。
關鍵詞:后工業化;社會特征;雷鋒精神;中華傳統文化
后工業化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在《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一書中用以描述20世紀后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他認為在后工業化社會,“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經濟方面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專業和技術階級處于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在后工業化社會,與先進的技術、細化分工、爆炸的知識相伴隨的是傳統的階級社會分析的理論方法已經過時。社會階層將以知識和教育為準則重新分化組合。城市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得到普及,生活變得更加隨意化。于是,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價值評判、審美標準將被拋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社會冷漠,人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愿將個人生活置于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
這種狀況顯然與后工業社會發展客觀上所需要人的堅定信仰、團隊意識、和諧發展、誠實守信等方面的要求不相一致,如不加以扭轉則將對未來的社會穩定和發展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為此,已處于后工業社會的各國都在尋找可以挖掘的道德資源和信仰資源,以重新建構有序的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對理想信念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在社會和人的發展中應該有其穩固的位置,人若失去信念和精神,被物質利益所驅駛,甚至變成經濟動物、物質動物,某種程度上這是對人性的否定。所以,盡管西方文化幾千年來高舉“人是萬物的尺度”,竭力倡導人的解放、人的追求,在推動社會發展創造社會財富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不可置疑的是強調利己主義的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被物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根植于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雷鋒精神所代表的一種人生追求、價值探索和道德實踐,既是個人的,也是普世的,既可以安頓一個人的心靈精神世界,也可以成為時代性、群體性的心靈依托,符合后工業化社會對信仰和道德的建構要求。
一、雷鋒精神是對后工業化社會所需要的信仰堅定、樂于奉獻、敬業精神、誠實守信、集體主義的集中概括
1.信仰堅定
雷鋒與世界上許多杰出人物一樣,都有著堅定的信仰,信仰是人的心靈被某種主張、或說教、或現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從而在意識中自動建立起來的一套人生價值體系?!吧鸁o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他對祖國和人民、對革命信念具有無限忠誠和堅定信仰。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黨和祖國人民的,無論遇到怎樣艱難復雜的情況,都“堅決聽黨的話,一輩子跟黨走”“為了黨,愿灑盡鮮血,永不變心”。在這個信仰下他始終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自覺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p>
2.敬業精神是“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與“鍥而不舍的勤奮和努力”的有機結合
具體表現在有鞏固的專業思想,熱愛本職工作,盡職盡責,腳踏實地,銳意創新,公而忘私。敬業精神是國家競爭取勝的重要條件。雷鋒的“敬業精神”體現在他的“釘子精神”上,對待工作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立足本職,努力以“釘子”的“鉆”勁和“擠”勁,使自己成為工作的內行。始終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為了事業忘我奉獻并樂在其中。
3.樂于奉獻,即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薄鞍褎e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體現出雷鋒精神,體現出的對他、對祖國、對人民的大愛,把一切對祖國和人民有益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樂于助人、扶困濟貧、見義勇為、善待他人、奉獻社會。
4.誠實守信
誠實就是對他人開誠布公,不隱瞞,不欺騙;對自己為善除惡,光明磊落。蓋而言之,誠實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義務。誠信是維系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誠信是人類的美德,是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誠信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重要尺度,誠信問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個人、集體乃至國家、民族形象,是一種重要的競爭力。誠信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沒有了誠信,一切都無從談起。雷鋒一貫主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體力行,把生命的每一份光和熱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民。
5.集體主義,也是團隊精神,反映的是個人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會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有利于個人和團隊的成長。在分工細密的后工業化社會,應該如何看待個人與團隊的關系,人們該如何溝通、如何合作,雷鋒給予了很好的回答,“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正像細胞和人的整個身體關系一樣。當人的身體受到損害的時候,身上的細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損害。同樣的,我們每個人的幸福也依賴于祖國的繁榮,如果損害了祖國的利益,我們每個人就得不到幸福!”所以,他毅然地把個人的前途完全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甘當革命的螺絲釘”。
二、雷鋒精神根植于中國文化,吸取和傳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
“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愛”的道德境界,“殺身取義、舍身成仁”“養浩然正氣”的道德勇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金一諾”的道德修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雷鋒精神提供的給養。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敬業樂群”“四端八德”,對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理想關系,中華傳統文化給出了哲學描述,而雷鋒以現代的、日常的、生動的實踐方式進行了表達。在價值多元的后工業化社會里,面對功利與道義的博弈,利己與利他的較量,雷鋒作出了他個人的抉擇,并為現代人處理利益沖突提供了標尺和鏡鑒。
三、豐富的歷史資源和人文底蘊,讓雷鋒精神具備了深刻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資源,往往是全人類共同珍視與追求的思想。雷鋒精神受到不少國際人士的高度重視,不是偶然的。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意識到,“功利法則”與“優勝劣汰”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人類文明的整體演進絕不能缺少“博愛利他”精神與和諧共處原則。人類在物質和精神上相互依存的事實不斷提醒我們,單個人幸福與否,依賴于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態。
此外,今天我們還面臨著后工業社會所伴隨的一些全球性問題——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資源消耗、種族矛盾、局部戰爭、饑餓貧窮,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僅靠單個國家、單個地區就要解決,而是要靠全人類以休戚與共的決心共同面對。在“利己”與“利人”,“個體”與“全體”的關系處理上,中國文化已經給出了深具普遍意義的思想資源。作為其中優秀的一部分——雷鋒精神,它對于為人類共同命運的擔當、為和諧世界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視角,因而已經超出了人們對它的原有認識,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