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霞
從2010年8月份以來張家砭中心小學就開始學習永威的教學模式,我有幸被薛校長邀請參加了他們學校的每一次教研活動。兩年中研讀了蔡林森的《教學革命》,也聽了不少的課,但在許多環節中還有很多困惑。2012年10月16日至18日,縣教育局組織局室部分人員和全縣中小學校長赴河南永威進行為期三天的參觀學習,在學習從中深受啟發,感受頗多。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操作中,聽了永威的課后,我感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注重一些細節的處理。具體歸納如下: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自學指導
我認為學習目標是大方向,是指針,自學指導一定要圍繞目標來制訂,要具體、細化,具有可操作性。二者是從屬關系。目標和自學指導定位必須適中,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我在聽課中發現有的教師就犯這類錯誤。如,高老師上的《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自學指導中出了讓學生給本課分段并加小標題,出現了冷場的現象。我認為這題要求過高,課改以后,小語課標再沒有提到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要求,很多專家認為這已經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高老師把這個問題換一個角度問,(就按課后練習的形式出示)那學生通過討論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我認為小語教學中,課后的練習就是本課的重難點,所以教師出示問題時,應先考慮解決課后練習。如果學生能順利完成,再考慮拔高一點要求。
對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出示的自學指導應該由教師口述,語文教學不同理科,理科操作簡單,但語文教學存在至少四次“先學后教”,比識字、比讀書、比說話、比當堂訓練,每一次“比”都是一次先學后教。低年級可以在每一個環節上分開口述,這樣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了。
二、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困生
在永威聽完課后很深的感受就是永威的課堂并不是很“精彩”,但是教學效果好。課堂上,有95%的學困生達到堂堂清。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始至終關注學困生,不論提問環節、兵教兵環節、檢測環節,他們不放過一個學困生。這種教學模式更能“培尖”“補差”,優生通過自己看書,練習,做對檢測題,完成學習任務后,就當小教師,幫助別人學習,這樣優生就會對知識進一步理解,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真正地培“尖”;同時學困生的問題也能當堂解決,也就真正補了差。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達到提高。如果個別差生完成不了,可以考慮課后“一幫一”“承包制”“獎勵制”(在檢測中,差生進步了,給予獎勵,同時獎勵幫助差生的好學生),這種兵教兵的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三、閱讀教學中要把握好一個“度”
語文課提倡“精講多練”“以讀代講”,專家各抒己見,眾說紛紜,這讓許多教師感到莫衷一是,無所適從。其實講與不講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當前學習永威模式的課堂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五講,五不講。
五講是指學生理解不全面時,教師作補充講解;學生講錯時,教師作更正講解;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作點評講解;學生回答問題涉及幾個方面后,教師作歸納總結講解;讓學生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的時候,教師作延伸拓展講解。
五不講是指學生能看懂的不講;能學會的不講;學生能自己探索出結論的不講;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講;學生能說的不講。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語言的訓練點,方法的習得點,能力的培養點,扮演好促進者、參與者、引導者的角色,萬不可越俎代庖,本末倒置。關于永威,我知道的并不比大家多,但是通過我自己認真學習和思考,我認為永威課堂模式實質是三個字——“嚴、細、實”。為什么到永威參觀的很多,真正學到的精髓卻很少。這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魏燁.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2(10)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