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愛玲
摘 要 目的:探討兒童病毒性腦炎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方法:對46例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的患兒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病多集中在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發熱46例(100%),頭痛46例(100%),嘔吐39例(84.8%),意識障礙18例(39.1%),驚厥8例(17.4%),腦膜刺激征25例(54.3%);腦電圖檢查異常28例(60.9%);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病毒唑或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結論:病毒性腦炎好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有助于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同時結合腦電圖和頭顱CT檢查協助早期診斷,絕大多數預后好。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 兒童
急性病毒性腦炎是兒科比較常見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與機體免疫功能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常年均可發病,病情輕重不等,危重者可導致患兒死亡及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為進一步了解本病的早期診斷方法及治療、轉歸,現將我院收治的46例病毒性腦炎臨床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兒科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6例病毒性腦炎,男25例,女21例,男:女=1.19∶1。發病年齡1歲9個月~12歲,其中<3歲3例(6.5%),3~6歲19例(41.3%),>6歲24例(52.2%)。全年均有發病,無明顯流行病史。
診斷標準[1]:診斷參照胡亞美、江載芳主編的《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兒童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
癥狀與體征:46例均有發熱(100%),其中>38℃ 26例(56.5%),<38℃ 20例(43.4%),熱程1~12天。所有病例均有頭痛(100%),頭痛持續時間1~5天。嘔吐者39例(84.8%),嘔吐呈噴射性6例。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18例(39.1%),表情淡漠13例(28.3%),煩躁6例(13.0%)。驚厥8例(17.4%),以全身陣攣發作為主,見于病程第1~3天,持續約5分鐘緩解。昏迷2例,在病程第2~3天出現,2天后清醒。25例(54.3%)具有腦膜刺激征,8例(17.4%)有病理反射。
輔助檢查:①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109/L 11例(23.9%),(4~10)×109/L 27例(58.7%),>10×109/L 8例(17.4%),分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②腦脊液檢查:本組46例病人均在入院1~3天做腰穿行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外觀均為無色透明,腦脊液細胞數增高42例(91.3%),其中<100×106/L 24例(52.2%),(100~200)×106/L 13例(28.3%),>200×106/L 5例(10.9%),最高1例為290×106/L。分類以單核占優勢。蛋白增高6例。糖、氯化物均正常,細菌培養均陰性,墨汁、抗酸染色未找到細菌。③腦電圖檢查:39例行腦電圖檢查,其中異常28例(60.9%),一般顯示彌漫性異常,少數患者為局灶性。分為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結果判定參照《臨床腦電圖學》的診斷標準[2],輕度異常19例,中度異常6例,重度異常3例。④頭顱CT檢查:本組46例均在入院1~3天行頭顱CT檢查,異常11例(23.9%),表現低密度灶,為多發病灶或單發病灶,大多同時侵犯灰白質或僅侵犯灰質或白質。⑤腦脊液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查:因條件所限,腦脊液PCR檢查12例,2例昏迷病人單純皰疹病毒HSV-DNA陽性,其余10例無異常。
治療:所有患兒均給予抗病毒治療,多數用病毒唑10~15mg/(kg·日)靜滴,昏迷、HSV-DNA陽性者給予更昔洛韋5mg/(kg·次),靜滴,連續用藥5~7天。全部早期均給予降顱壓治療,靜滴甘露醇、地塞米松。重癥患兒急性期靜滴丙種球蛋白400mg/(kg·日),3~5天。同時輔以鎮靜止驚、退熱、能量合劑及對癥治療,部分患者應用抗生素。恢復期給予營養神經細胞治療。
臨床療效評價:①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腦脊液及腦電圖恢復正常,無后遺癥;②好轉:癥狀和體征好轉,腦脊液檢查恢復正常,腦電圖正常或輕度異常,遺留輕度神經系統后遺癥;③無效:病情惡化或死亡。
結 果
本組治愈38例(82.6%),其中1天內確診17例,3天內確診18例,3天后確診3例;好轉8例(17.4%),其中1天內確診2例,3天內確診3例,3天后確診3例。本組無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