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英
摘 要 目的:探討疲勞型亞健康患者進行中醫針灸干預效果,為亞健康綜合干預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礎。方法:收治疲勞型亞健康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樂放松訓練、健身操鍛煉和心理健康課教育三者結合的綜合干預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四關穴為主穴結合中醫辨證取穴。結果:本組第2、3次測評的PSQI總分及SCL-90均分與第1次測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3次測評結果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中醫針灸干預能有效改善疲勞型亞健康患者的疲勞睡覺狀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疲勞 亞健康 中醫干預
亞健康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狀態,亞健康的主要表現是平時感到疲勞[1]。當前在亞健康的治療上現代醫學面臨許多困難,而祖國醫學在干預亞健康方面有獨到的優勢[2]。多年臨床實踐為中醫在干預亞健康狀態的治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針灸相比其他中醫療法具有簡便、安全、高效的特點[3,4]。本文對疲勞型亞健康患者進行中醫針灸干預,為亞健康綜合干預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疲勞型亞健康患者160例,入選標準:年齡18~65歲;臨床表現為疲倦;符合診斷標準的亞健康者;自愿配合治療觀察者。年齡19~63歲,平均29.62±4.25歲,各年齡段中26~35歲年齡段人數較多;其中男60例,女100例;學歷:大學學歷86例,大專學歷34例,其他40例。除疲倦外,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心算能力下降、睡眠障礙、壓力感等。
干預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樂放松訓練、健身操鍛煉和心理健康課教育三者結合的綜合干預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四關穴為主穴結合中醫辨證取穴,主穴為四關穴,即合谷、太沖左右四穴,留針30分鐘,為期2周。
觀察指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為常見的疲勞評分量表,記錄PSQI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根據總均分高低來評估心理健康水平。以上量表在干預開始前1周內完成第1次評分,干預2周結束后實施第2次評分,干預結束2個月后隨訪第3次評分。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100%。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代表差異顯著。
結 果
經過觀察,本組第2、3次測評的PSQI總分及SCL-90均分與第1次測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3次測評結果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討 論
當前亞健康狀態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必將導致亞健康-疾病的最終轉化。在亞健康類型中,疲勞型占據絕大多數,腦疲勞會讓人在工作中頻繁出錯,反應變慢,至還會深入干擾人體植物神經的正常工作。我國腦力工作者和學生人群中,被腦疲勞影響的人群已超過75%[5]。不過亞健康與慢性疲勞綜合征最明顯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虛、孤獨、無望、無助和輕率等表現。
在中醫上,亞健康疲勞狀態與肝脾關系密切,若肝脾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疲乏無力、心情抑或焦慮、失眠、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等臨床癥狀[6]。中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了謹慎起居、調攝情志、合理飲食、謹慎起居等養生調攝之術,也有多種治療方法。其中針灸在干預疲勞性亞健康狀態上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顯著的療效,通過針灸對經絡的調理作用,使臟腑、氣血、陰陽趨于調和,經絡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精神乃治,陰平陽秘”的目的[7]。本組第2、3次測評的PSQI總分及SCL-90均分與第1次測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3次測評結果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總之,中醫針灸干預能有效改善疲勞型亞健康患者的疲勞睡覺狀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溫茂興.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13(1):31-32.
2 尉平平.亞健康的中醫辨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1):80.
3 陳培龍,楊建宇,李彥知,任安靜,蘇瑋瑋.綜合治療亞健康[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5,17(18):30-31.
4 趙英明,劉玲,周文艷.中醫調治亞健康110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2011,18(2):20-21.
5 王德塹,楊俊麗.對亞健康人群腦功能活動狀態的分析[J].山西中醫,2012,18(5):47-50.
6 李曉裔.神經衰弱患者認知功能與事件相關電位測定[J].貴州醫藥,2011,25(7):592-593.
7 Burns JL,Labbe E,Arke B,et 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on perceived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stress[J].J Music Ther,2012,39(2):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