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嘉
摘 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健康觀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的概念已不再是簡單的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活動方面的完好狀態。中醫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歷史悠久,具有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等優點。筆者通過查閱近15年醫學文獻,淺析中醫推拿的作用,認為其適合于為老年人進行保健及防治疾病,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為適宜。
關鍵詞 中醫推拿 老年人 保健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今天,老年人的增多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問題的同時,逐漸步入老年的人們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也都會產生變化。老年人在身體形態和機能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機體組成成分中代謝不活躍的部分比重增加,比如65歲與20歲相比,體脂多出部分可達體重的10%~20%;而細胞內水分卻隨年齡增長呈減少趨勢,造成細胞內液量減少,并導致細胞數量減少,出現臟器萎縮。器官機能減退,尤其是消化(消化食品)吸收、代謝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環功能減退,如不適當加以調整,將會進一步促進衰老過程的發展。如消化腺體萎縮,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消化能力下降,對食物消化能力明顯減退。神經細胞數量逐漸減少,腦重減輕。據估計腦細胞數自30歲以后呈減少趨勢,60歲以上減少尤其顯著,到75歲以上時可降至年青時的60%左右[1]。腦血管硬化,腦血流阻力加大,氧及營養素的利用率下降,致使腦功能逐漸衰退并出現某些神經系統癥狀,如記憶力減退,健忘,失眠,甚至產生情緒變化及某些精神癥狀。心臟生理性老化主要表現在心肌萎縮,發生纖維樣變化,使心肌硬化及心內膜硬化,導致心臟泵效率下降,使每分鐘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心臟冠狀動脈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硬化,使心肌本身血流減少,耗氧量下降,對心功能產生進一步影響,甚至出現心絞痛等心肌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老年人氣管及支氣管彈性下降,常易發生肺泡經常性擴大而出現肺氣腫。血流速度減慢,毛細血管數量減少,組織細胞功能減退及膜通透性的改變,使細胞呼吸作用下降,對氧的利用率下降。隨著年齡增加,骨骼中無機鹽含量增加,而鈣(鈣食品)含量減少,骨骼的彈性和韌性減低,脆性增加,故老年人易出現骨質疏松癥,極易發生骨折[2]。腎臟萎縮變小,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導致腎功能減退,加上膀胱逼尿肌萎縮,括約肌松弛,老年人常有多尿現象。
人的衰老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通過各種醫療保健手段的努力,確可以延緩衰老的進程,使之在健康狀態下延年益壽,以推遲死亡的到來,中醫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可以改善和增強各內臟系統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協調性,提高人體免疫力,根據其體質及所處環境、季節,有針對性的預防各種老年病的發生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經絡遍布于全身,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和聯結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系。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局部,在局部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氣血循著經絡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響到內臟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開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效果[3]。推拿對局部組織的作用,據觀察,直接接觸肌膚操作的摩擦類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強皮膚光澤和彈性;強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細胞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加上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皮膚肌肉的營養供應,使肌萎縮得以改善,損害的組織促進修復;手法的斷續擠壓,可增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通過神經、體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對整體和其他組織產生作用。推拿能調整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相對平衡。緩和較輕而又節律的手法,反復刺激,對神經有鎮靜抑制的作用。急速較重、時間較短的手法,對神經有興奮的作用。用振動和叩擊的手法,能引起心動反射,表現為心肌收縮;捏脊,可引起胃腸蠕動增快;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內側,可引起膀胱收縮而排尿,治療尿潴留;推拿腹部可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推拿尚可引起血液成分和代謝變化。綜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機體的功能,但并不是推拿只能治療功能性疾病,對器質性疾病無能為力。人體某一組織發生器質性病變,必然表現出功能性障礙;被稱為功能性的疾患,也可能有形態改變。治療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質的病變,使障礙的功能得到消除;有的是通過調整功能,使器質病變得到恢復。推拿治療器質性疾病的途徑是后者。例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這種器質病變,經過腹部和背部的推拿,改善胃腸功能,使壁龕愈合。
中醫推拿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通過擦法使凍僵的肢體暖和,用揉搓法消腫祛疲,用摩法止痛等。作為一種保健方法,在唐、宋時期就非常盛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的加強,中醫推拿日益得到重視,并已繼續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參考文獻
1 馬永興,陸佩芳,竺越,等.整體衰老機理的多因性及其干預[J].現代老年醫學與保健,2001,10(1):12.
2 劉忠厚.骨質疏松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537-539.
3 劉文釗,何飛屏,冼蘇,等.高健美延緩衰老的研究.廣州醫學,2000,22(3):44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