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軍
關鍵詞 楊治洲 頸肩腰腿痛 針刺 臨證經驗
楊老師認為,針刺手法是一種操作要求極高的外治法,除辨證審因,準確診斷外,其療效與針刺取穴有密切關系。在20余年的從醫過程中:①注重在實踐中鍛煉指力,只有具備足夠的指力才能正確的操作,達到針到、力到、氣到的目的;②注重針刺穴位的選取,密切結合解剖,“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和解剖中點結合,在頸肩腰腿痛的治療中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F將楊老師在“頸肩腰腿痛”中的治療經驗從以下方面做以總結。
注重經筋的辨證
經筋的病變和軟組織頸肩腰腿痛的病變,主要在人體的四肢、頸肩背腰部軟組織內,但二者病變的循行的路線和發病機制則各有特點,筋經的病變由四肢末端的爪甲起始,最后終止于頭面,而軟組織頸肩腰腿痛的病變則多位于1處或多處肌肉、肌腱、筋膜、韌帶和關節囊等易于受摩擦、牽拉和擠壓的部位。慢性軟組織損傷是運動系統的疾病,不包括內臟器官。從外力損傷到生物學或物理學的變化而造成骨折移位、骨錯縫、筋出槽的力學狀態改變,以致組織受到破壞,大量細胞壞死、組織液滲出,形成體內病理性異物,刺激組織引起疼痛,產生生物變化,緩激肽類和5-羥色胺類物質釋放,刺激人體,通過神經反射系統和體液調節系統,產生病理變化,如瘢痕、粘連,從而形成新的病理因素。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瘀”,即“不通則痛”。
注重治神與守神,注重針感,善用行氣法,強調手法補瀉
楊老師認為施針時要重視“神”,強調守神與治神,包括醫者和患者,首先醫者要心定神寧,聚精會神,細心操作,持針有力,觀察形色,專注于病所,體會針下感應,使其氣至,得氣后慎守經氣,力貫全針。正如《靈樞·邪客》所說:“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素問·保命全形論》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其次,要求患者體位要舒適,神思專一,體會針感,積極配合治療?!端貑枴ぴu熱病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過調整機體的氣機,調動機體的內因,提高抗病能力以驅邪外出,即“治之于外,調之于內”。
針感是指針刺入腧穴后,通過提插、捻轉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酸、麻、重、脹等經氣感應,也就是所謂“得氣”,《標幽賦》說:“輕滑慢而未來,沉緊澀而已至……”。針刺的氣后要善用行氣之法,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由于針刺經絡傳導的程度不同,因此得其后要通過手法使氣至病所,即使不能直達病所,也應該使針感向病灶方向傳導。如《金針賦》云:“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雙手配合,針尖向病灶方向略作傾斜,押手可加壓輔助,按壓遠離病所端以閉經氣,刺手運氣于針尖行針得氣后,持針不動,促使經氣運行,使氣至病所,對于有些氣至較慢者,押手配合循經輕彈催氣至病所,此法對常見頸肩腰腿痛性疾患和急性扭傷、肌肉痙攣等引起的頸肩腰腿痛效果明顯。
針刺補瀉是針刺治病的重要環節,正確運用針刺手法是針刺治療的關鍵,正如《難經·七十八難》曰:“得氣,因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楊老師認為針刺的力量和方向與手法的補瀉密切相關,向內向下者為補法,可由淺入深,下插推進使力向內以得氣,或在針刺深度不變的情況下,捻轉和提插的方向與力量向內向下、持續內頂、欲進不進者為補法;針刺的力量和方向向外向上、欲出不出或由深出淺、上提外拉、欲退不退者為瀉法。補法操作可引陽氣入內,往往能激發經氣,起扶正補虛之效,瀉法操作能可驅邪外出,能激發經氣,起到瀉實而不傷正氣之效。
與解剖相結合,治法靈活多樣
楊老師在常見頸肩腰腿痛的治療中密切與解剖相結合,臨床上充分應用“中醫辨證,西醫診斷”,采用“以痛為腧”(阿是穴)針刺的辦法,配合具體解剖位置,尋找其首末中點,采用先刺首末,再針中間,即:“截頭、斬尾、斷中間”的辦法,留針10分鐘,用瀉法,部分再用按摩手法,對于一些頑固性的頸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黃瑞香2ml、曲安奈德1ml、維生素B12 1ml做穴位注射共5天,然后黃瑞香4ml、維生素B12 1ml做穴位注射3天,最后用黃瑞香8ml穴位注射,1個療程13天,大部分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甚至臨床癥狀消失,部分患者于第2個療程只采用針刺治療,治愈率可達>75%,好轉率可達>90%。對于急性扭傷的患者,通過準確的問診、仔細的檢查、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采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的方法,“以痛為俞,以知為數”。如“骨錯縫”者,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情況,以及必要的影像學檢查,一般應用手法復位,即能做到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急性軟組織損傷所致者,采用針刺與理療相結合,選用經外奇穴、阿是穴等治療,針刺時應用瀉法,并要求患者在治療期間或治療之后,充分休息時間約2周左右,基本能做到臨床治愈。對于急性扭傷后未及時治療,遷延不愈或慢性勞損所引起的頸肩臂痛、腰腿痛患者,臨床證型表現為“本虛標實”者,除“以痛為腧”采用“截頭、斬尾、斷中間”的辦法外,選穴時配以頸、腰椎夾脊穴,針刺較深,可令患者有“竄麻感”沿上肢或下肢放射,針前或針后輔以推拿按摩手法,且以具有補法的手法為主,如應用摩法、擦法、揉法等,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典型病例
在從師過程中,積極應用楊老師所授技能和臨床經驗,在臨床治療中深刻體會到了精髓所在,并收到良好效果。
例1:患者,女,36歲,因在擦地時由于地滑,不慎扭傷腰部,經人介紹來我科就診,患者來診時腰部疼痛劇烈,表情痛苦,不敢活動,以手叉腰行走,站立時髖膝關節呈半屈位,雙手扶膝以支撐,檢查時患者腰部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動明顯受限,觸診棘突間隙無明顯變化,其L4~5棘突旁壓痛明顯,舌質暗,苔薄白,脈澀,初步診斷為“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癥”,根據“急則治其標”“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的治療原則,取腰部壓痛點最為明顯的“阿是穴”進行針刺,行瀉法,然后選用經外奇穴“腰痛穴”進行針刺,并在針刺過程令患者行主動腰椎功能活動及完成蹲立姿勢,患者癥狀明顯緩解,第2天復診時,應用推拿手法在充分放松腰部肌肉后行臥位腰部斜扳法,患者臨床癥狀無安全緩解,治療后建議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即愈。
例2:患者,男,38歲,因工作勞累后出現胸背部疼痛,疼痛呈刺痛,咳嗽、噴嚏時疼痛較劇且痛引前胸,檢查時發現T6~7椎棘突間韌帶上深壓痛,并且在患椎旁開約0.5寸許可觸及條索狀軟組織異常改變,并可觸及患椎棘突略高起,舌質黯,苔薄白,脈澀,X線檢查未見病理改變,初步診斷為“胸椎小關節錯縫”。根據“急則治其標”“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的治療原則,取背部壓痛點最為明顯的“阿是穴”進行針刺,行瀉法,緩解患者疼痛,然后令患者俯臥于按摩床上,行推拿手法充分放松背部肌肉,再令患者深吸氣,在呼氣時順勢雙手疊掌垂直向下適度按壓病患處脊椎,可聞及“咔噠”聲,再行局部放松手法,治療后囑患者勞逸結合,加強胸背部肌肉肌力鍛煉,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