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紅
摘 要: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的數學課的學習中,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啟迪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問題情境;數學新課;生活性;趣味性
一、生活性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取材于現實生活,是實際問題的簡化和模擬。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題,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來獲得知識,使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這樣教學效果會更佳。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接到緊急通知,在各班教室里召開家長會,要求每個家長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將如何向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以便你的家長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座位呢?”由此引出有序實數對和坐標的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可以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二、故事性問題情境
數學課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數學史及名人軼事,或一些包含有數學知識的民間故事等。
例如,在講“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時,通過講述數學家高斯的故事:在高斯10歲時,他的算術老師出了一道題:計算1+2+3+4……+100”。小高斯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得出了正確結果5050。由于大多數學生以前聽過這個故事,教師這時可以進一步引入新課:他的算法就是把原來的數顛倒,兩式相加……通過這樣的故事引入,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再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探索,學生很容易接受“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這節內容,說不定還真有想成為像小高斯那樣的數學家的愿望呢。
三、活動性問題情境
創設“活動式”問題情境是指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置“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問題情境,主動參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不斷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學“乘方”這一節時,上課開始,我手拿一張白紙走進教室,問:“同學們,老師今天手中拿了一張白紙,我想把它對折60次,哪個同學能幫老師來折呢?”學生紛紛舉手,來幫忙折紙。我就請了一名學生上來折紙,其他學生也不約而同地拿出一張紙折了起來。這名學生對折了8次后就折不動了,搖著頭走了下去,這時其他學生也折不動了,搶著說:“老師,紙太小了,給我一張很大的紙,我才能折到60次”,我接下去說:“同學們猜猜,如果對折60次后,大約能有多厚?”這一問,學生議論紛紛:“有一尺高吧”“不止,可能有一米高吧”“我想,可能有一幢樓房那么高”……我笑著說:“到底有多高,知道是如何算的嗎,我們學完數的乘方后就知道了?!睂W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把“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緊緊的,去學習新的內容。這樣就創設了一種活動性問題情境,學生的記憶深刻,懸念成為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使趣味成為激發情趣的催化劑。
四、趣味性問題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數學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安排如下游戲:請學生把手中的紙牌乘以3減去2,然后叫學生說出結果,我依次猜出學生手中的牌,如一學生通過計算后的結果為13,教師通過解方程3x-2=13,得x=5,即猜出這張牌為5。這個游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在老師“猜”對手中的牌后,對老師的本領甚感驚訝,此時老師順勢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學生求知欲大大加強。
可見,在數學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還能夠有效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學生懂得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