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容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語文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人格塑造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與現代社會教育的要求逐漸不相適應,亟待改革。針對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探討語文教學改革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語文作為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之一,具有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還尚不能滿足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語文教學改革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積極探討語文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語文教學的現狀
1.語文地位的逐漸下降
語文教學的問題曾經在教育界討論得較為激烈,但是語文教學仍然擺脫不了其尷尬的地位。并且語文無論在教學工作者還是學生心中,地位都在逐漸地下降。不理解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何在,意義又如何,這給語文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礙。語文教學知識的廣度以及內容的深度都較之前有所下降,并且隨著“文化課要為專業課”服務口號的提出,語文的地位日趨變為教育的從屬地位。教學課時與教學進度也逐漸被專業課壓縮得少之又少,語文教學也要聽從專業教學的指揮,一切以專業課教育為核心,造成學生對語文越來越疏遠,語文的積極作用也不能有效地顯示出來,這對于人才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
2.學生人文素養的下降
由于語文教學不能積極有效地展開,導致語文應發揮的作用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人文素養普遍下降,甚至危及到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也容易造成學生不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導致學生綜合素質的總體下降,這無疑將會是學校教育的悲哀。另外,學校語文教學內容的壓縮,也不利于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目前,學生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不盡人意,文學鑒賞以及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能力更是不容樂觀,這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對于學生就業與人溝通、書寫工作總結和報告以及妥善解決矛盾等都有著負面的影響。并且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文字編輯軟件的普遍應用,更是造成學生拿不起筆、寫不了字的畸形現象,網絡小說數量瘋狂增長,質量卻急速下降,都給學生的思想帶來較大的沖擊。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發揮語文應有的功效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3.語文教學課堂的問題
語文教學課堂要優化教學設計策略,在教育、啟發和調動學生方面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積極為學生搭建起文化教育、素質培養的平臺,不能營造表面的活躍景象,而是要使學生從內心能夠接受,課堂教學要多些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營造。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學生讀讀、寫寫,要給學生交流和表達的機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也要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學生之間的合作,幫助后進生。在教學中也要注意不能把“討論討論”當成口頭禪,不能把“自己看看”當做教學形式,而要注重教學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
二、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1.擔負基礎教育的任務
無論教育改革如何進行,都改變不了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的事實,所以語文教學改革仍要以擔負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的任務,利用其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為學生搭建起人文素質以及科學創新素質教育的平臺。通過以下兩方面加強語文教學的基礎任務,第一,注重語文的基礎性作用。語文教學基本任務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教學內容中陳舊老套的知識要進行修訂和刪改,賦予語文知識時代性與新鮮感。過于瑣碎的教學內容以及傳統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完善和重新審視,重新樹立起語文教學的旗幟,積極改變現代“口不能言、手不能寫”的畸形發展現象,課堂上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寫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提高。第二,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在語文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基本上已經初步具備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在此基礎上,應該對語文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在整體上進行把握,注重學生熟練運用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提供有力的基礎作用,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將來是要走向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所以學習的教育是短暫的,但是學生語文的學習卻是一生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語文基礎工具的作用。
2.改善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改革首先是教學理念的轉變,然后是教學方法的改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方法的實踐,教學方法深化教學理念,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語文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優化教學資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擁有寶貴的教學資源,而年輕教師具有活力和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共享,充分借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師之間取長補短,總體把握語文教學備課、授課。其次,課堂授課要注意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教師一言堂,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依賴教師長期在課堂上的培養,而不要追求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在課堂上長期的接受語文教師的熏陶,而且還需要教師悉心指導。教師要善說會說,通過交流達到師生的良好互動。例如,在《再別康橋》一文中,教師深情的朗讀可以把學生帶入課本中所描述的環境中,體會詩中淡淡的憂傷,隨后可以通過課文背后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講述徐志摩、林徽因以及陸小曼的浪漫愛情故事,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最后,教師可以做課后總結,并給學生布置搜集徐志摩相關資料的任務,使課堂教學持續到課下,注重課下教學的延續,培養學生文章的鑒賞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課要起到對學生的啟蒙和指導作用,讓學生去聯想課本內容與拓展課本外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
3.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濃厚的興趣會驅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體會語文的美好意境,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但是學生學習的興趣要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第一,教師可以巧設問題情境。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普遍沒有興趣,認為語文就是寫與背,因此要改善現狀,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巧設教學問題情境,把學生逐漸帶入到語文學習的內容中去。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課文背后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歷史背景,在眾多的古詩文中都有著頗為豐富的有趣歷史故事,在眾多的散文中又埋藏著許多感人至深的人文故事,教師利用這樣的故事,提出問題引入語文內容的教學,無疑將會使學生的興趣提高;第二,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給予學生積極的正面評價。學生有很強的榮譽感,教師的表揚對于學生學習的動力將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得到教師的認可,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找到學習的自信。同時,這也要求教師能夠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評價,不能夠讓學生看到教師在鼓勵評價時的應付,要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及積極的教育意義,學校和教師要重視語文的教學改革,立足于實際,配合教學的目標,探索出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母漢瓊.關于職教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7(09).
[2]李莉.關于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2010(02).
[3]鞠保梅,鞠海寧.關于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2012(65).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