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等
摘 要 目的:探討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細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達關系及聯合檢測對乳腺癌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的臨床意義。方法:采用TRAP-PCR-ELISA與S-P法檢測乳腺癌組織81例,乳腺癌癌旁組織37例,乳腺良性病變組織11例的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細胞核抗原的表達。結果:81例乳腺癌組織、37例乳腺癌癌旁組織中端粒酶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4.1%和10.8%,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1例良性病變組織中未測出端粒酶活性;腋窩淋巴結轉移、組織學分型與端粒酶陽性表達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1例乳腺癌組織PCNA的表達率71.6%。淋巴結轉移組PCNA陽性表達率較無淋巴結轉移組增高(P<0.05),且呈正相關;端粒酶活性與PCNA表達的一致率92.24%,呈正相關。結論:端粒酶活性與PCNA聯合檢測,在乳腺癌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端粒酶 增殖細胞核抗原 乳腺癌
目前在婦女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的發病率已高居第1位[1]。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端粒酶做為新的腫瘤標志物和抗癌靶點,逐漸成為乳腺癌研究的新熱點,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用于肺癌的研究較多,近年也用于乳腺癌的研究,但兩者聯合研究的文章較少,本文對81例乳腺癌組織,37例乳腺癌癌旁組織及11例乳腺良性病變組織的端粒酶活性及與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的關系通過檢測后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手術切除標本129例,乳腺癌及良性病變組織均經病理確診,均為女性,年齡30~72歲,其中,乳腺良性病變組織11例,乳腺癌旁(離腫瘤距離>2cm)組織37例,乳腺癌81例,術前均未做放化療。
方法:端粒酶活性檢測:檢測試劑盒為端粒酶活性檢測試劑盒。方法如下:取細胞105~106加裂解液20μl混勻后冰浴30分鐘,1600r/分4℃離心20分鐘,取上清175μl置-80℃冰箱備用。提取液1~2μl內依次加入TRAP PCR擴增液25μl;無菌DEPC補足至50μl混勻;再按以下條件進行PCR擴增反應:預變性94℃ 5分鐘,變性95℃ 30秒,退火55℃ 30秒,延伸72℃ 90秒,循環30次最后延伸72℃ 10分鐘。取5μl PCR產物加20μl變性試劑混勻放置10分鐘后加入225μl雜交液混勻再取出100μl移入包被于抗地高辛的酶標板內室溫下作用2小時,加入抗地高辛過氧化物酶,與底物作用30分鐘終止反應,用酶標儀測定波長450nm的吸光度值。
PCNA檢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染色。操作方法照試劑盒說明書:經10%福爾馬林固定并石蠟包埋。4μm連續切片。二甲苯脫蠟、梯度酒精至水化后進行5~8分鐘熱處理,過氧化物酶阻斷血清封閉,分別加Ⅰ抗60分鐘及Ⅱ抗Ⅲ抗15分鐘,均PBS液洗2分鐘/3次;DAB顯色5~10分鐘,蘇木素復染5~10秒后脫水。透明膠封片。
結果判定:端粒酶以吸收度>0.20即為陽性。PCNA以細胞核內出現清晰的棕色或棕黃色顆粒即為陽性,每例切片最少觀察5個高倍視野。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由SPSS13.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計數資料或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端粒酶陽性表達率與乳腺癌組織分型及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見表1。
PCNA陽性表達率與乳腺癌組織分型及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見表2。
討 論
端粒酶是細胞中負責端粒延長的一種酶,它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克隆的次數增加。其在正常人體組織中被抑制,在腫瘤中被重新激活,使癌癥得以發展惡性轉化[2]。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組織中端粒酶陽性表達率較乳腺癌癌旁組織及良性病變組織中顯著增高,P<0.05差異有統計意義。而乳腺良性病變組織中無端粒酶活性的表達。端粒酶陽性表達與腋窩淋巴結轉移及組織類型無關系,與俞喬報道的基本一致[3],與高金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