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蓉
關鍵詞 NK/T細胞 淋巴瘤 M5b 診斷和鑒別診斷
病歷資料
患者,女,65歲,約2個月前開始有感冒癥狀且難以好轉,1個月前發現右上牙齦腫大疼痛,波及面部軟組織。曾在當地診所抗炎治療后,面部腫脹消退,但牙齦仍舊腫大,進食時疼痛。專科檢查:顏面部上、中、下1/3等長,左右對稱,雙側頜下及頸部未見明顯紅腫及異常腫物。張口度3指,咬合關系大致正常,右上17~13腭側牙齦明顯增生,平咬合面,質稍硬,口腔衛生差,牙結石較多,牙齦慢性炎癥。口腔其他部位黏膜,色澤正常,未見明顯紅腫及潰瘍。舌體活動自如,無感覺及運動功能異常。各涎腺導管口無紅腫及膿性分泌物溢出。右側頜下可捫及數個腫大淋巴結,有捫痛。心電圖示:部分T波改變,Q-T間期延長。肺腹無異常。
實驗室檢查:血象,白細胞15.9×109/L,中性桿狀核2%,中性分葉核8%,淋巴細胞17%,中幼紅1%,晚幼紅2%,幼單核細胞39%,單核細胞31%。紅細胞1.71×1012,血紅蛋白61g/L。血小板59×109/L。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分類見表),粒、紅、巨三系增生減低。全片見4個巨核細胞,皆為顆粒巨核細胞,血小板散在、三五成群可見。幼單核細胞52.5%(NEC),此類細胞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有偽足;漿灰藍、不透明,有多少不一的嗜天青顆粒;核形不規則,筆架形、馬蹄形、S形、腎形等;核染色質疏松,核仁不明顯。POX(±),CE(-)。診斷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b)。上頜腭側牙齦腫塊病理示:固有層大量淋巴樣腫瘤細胞彌散分布,細胞核大,扭曲,不規則,染色質細顆粒狀,可見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組化示:CD56(+),CD45Ro(2+),TIA-1(+),Ki-67(40%+),Perforin(-),CK(-),CD3(-),CD4(+/-),CD8(-),CD20(-),CD79a(-),CD138(-),CD34(-),CD5(-),CD23(-),CyclinD1(-)。診斷NK/T細胞淋巴瘤。
討 論
NK/T細胞淋巴瘤常見于中年男性。本病有地域性或種族易感性,多見于亞洲和拉丁美洲,高發于東亞,而北美洲和歐洲很少。惡性腫瘤細胞常浸潤腔道組織器官,引起被浸潤的組織器官大塊狀壞死。因NK/T細胞淋巴瘤常發生于淋巴結外,少部分來源于NK樣T細胞。所以,NK/T細胞淋巴瘤亦叫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該病例由病理診斷證實。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b)屬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范疇,M5b約占AML的3%~6%。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急驟,常有急性白血病的一般癥狀如:貧血、發熱、出血等。可有肝、脾、淋巴結腫大,但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不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而高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GL)。由于單核細胞特有的吞噬及游走功能,因而,髓外浸潤癥狀多見,如口腔(牙齦腫脹、潰瘍等)和皮膚(皮疹、結節、潰瘍等)病變。單核細胞胞漿中富含溶菌酶,因而,溶菌酶的增加亦會損害組織器官。本病例,血象和骨髓象中的單核細胞分別占39%和52.5%(NEC),POX(±),CE(-),所以診斷M5b成立。
該病例中的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b)應注意與單核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類白血病反應是指機體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造血組織出現的一種異常反應。由于血象類似白血病,而非真正的白血病,因而稱其為類白血病反應。單核細胞型類白血病:血象WBC>30×109/L,單核細胞>30%,可見幼單核細胞。該型類白血病反應常見于:結核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嗜麥芽單胞菌感染、志賀氏桿菌痢疾、斑疹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及其他漿膜腔炎性疾病等。鑒別要點:①該患者無上述疾病。②骨髓象是最好的鑒別點,該病例骨髓象中的幼單核細胞52.5%(NEC)。類白血病反應只是血象類似白血病,而骨髓象一般無明顯變化。③NAP,類白血病增高,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降低。④通過觀察、隨訪患者,或通過治療反應以后作出診斷。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