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云
關鍵詞 格林-巴利綜合征 重癥 診斷與救治 病例報告
格林-巴利綜合征(GBS)又稱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是一種急性起病,以周圍神經及腦神經損害伴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征的綜合征。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肢體急性或亞急性、對稱性、遲緩性癱瘓,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常有主觀感覺異常,如麻木、蟻爬感等。常見并發癥有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呼吸肌麻痹引起的通氣障礙性呼吸衰竭是GBS致死的主要原因,采用機械通氣保證足夠的肺泡通氣,糾正缺氧是急性期治療的首要任務。搶救呼吸麻痹是治療重癥GBS的關鍵[1]。
病歷資料
患者,男,69歲,因“四肢麻木、乏力2天”,2010年6月26日入院。患者于6月24日中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四肢麻木,呈手套、襪套樣感;四肢呈對稱性、馳緩性無力。既往史:病前2周有“上感”史。查體:T 36.3℃,P 81次/分,R 21次/分,BP 200/100mmHg,心肺腹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神清,四肢肌張力低,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四肢腱反射減弱,雙側巴氏征(-)。輔肋檢查:血生化K+ 2.6mmol/L;頭顱CT示:腦萎縮。
入院初步診斷:⑴四肢乏力查因:①周圍神經病;②周期性麻痹。⑵高血壓病3級。
搶救治療經過:入院后給予營養神經、補鉀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到6月29日早上,檢查血鉀升到3.6mmol/L,但患者病情無好轉,四肢無力加重,并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雙眼閉合困難,疑診“重癥肌無力”,給予肌注新斯的明針1mg后,上述癥狀無好轉,患者呼吸困難、四肢乏力進一步加重。查體:咽反射消失,雙下肢膝關節以下痛覺減退明顯,四肢肌張力低,雙上肢肌力3級,雙下肢肌力1級,四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血氧飽和度下降(<90%)。根據上述病情變化及治療觀察,排除了周期性性麻痹及重癥肌無力,診斷:格林-巴利綜合征,合并呼吸肌麻痹。當即請五官科醫生會診后行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靜滴大量免疫球蛋白,按0.4/(kg·日),共5天。并以地塞米松20mg靜滴1次/日,3天后減半量,直至口服強的松維持;依臨床經驗及痰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同時予對癥、支持治療,加強氣管切開后護理,到7月8日,患者呼吸平順,血氧飽和度99%左右,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順利撤脫呼吸機,3天后拔除氣管套,患者呼吸平順。7月13日的腰穿腦脊液:蛋白1.62g/L,白細胞6×109/L。腦脊液呈“蛋白-細胞分離”,符合GBS的診斷。經綜合對癥、支持及病因治療,7月21日患者能進食,說話清晰,一般情況好,患者四肢活動正常,康復出院。
討 論
本病例先有2周“上感”病史;有四肢對稱性馳緩性癱瘓并有顱腦神經損害表現,病情發展出現呼吸肌麻痹;腦脊液檢查有“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符合GBS的診斷。本病例起初因臨床表現不典型,曾疑診斷周期性麻痹,全身型重癥肌無力,經予診斷性治療后排除了。
本病主要死亡之一是呼吸肌麻痹。有呼吸衰竭和氣道分泌物過多者應及早氣管切開,必要時用呼吸機[2]。本病例入院后第3天出現舌咽、迷走神經損害,表現為吞咽障礙,飲水嗆咳,咽反射消失。因病變進展波及頸、胸段神經根面致呼吸肌麻痹,出現呼吸困難,血氧飽和下降(<90%)。經行氣管切開,并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加強氣道護理,定時翻身拍背,患者才轉危為安;肺部感染是GBS死亡的第二個主要原因,防治肺部感染是搶救的另一個重要措施。經加強護理及合理應用抗生素,有效地防治了肺部感染。
GBS是免疫介導的周圍神經病,靜滴大劑量免疫球蛋白(IVIG)用于急性期患者可縮短療程[3]。目前,IVIG是格林-巴利綜合征最主要的免疫調節治療方法,可以改善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自然病程。本病例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患者呼吸肌麻痹解除快,縮短了使用呼吸機的時間,四肢肌力恢復也較快。因此,GBS患者使用丙種球蛋白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有效的,無明顯不良反應,建議使用激素,但要遵守早期、足量、短療程的用藥原則。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神經科特色診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35-137.
2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7-129.
3 楊期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