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 外陰囊腫 外陰手術
病歷資料
患者,女,35歲,職員,身高1.60米。因“外陰脹痛不適1個月余,加重1周”入院。專科查體:左側大陰唇內側下段近陰道口捫及一3cm×4cm包塊,界線清楚,形態規則,質中、囊性感,有觸痛,表面皮膚發紅,皮溫較高,無波動感。既往史:無外陰創傷史,無會陰側切史,避孕套避孕,1次人流史,有痛經史。入院診斷:左側前庭大腺囊腫伴感染。給予抗炎治療14天,但效果不理想,擬行左側前庭大腺囊腫造口引流術,術中見:左側前庭大腺捫及大小約3cm直徑包塊,囊實性,左側大陰唇上方近陰阜處可捫及大小約3.5cm直徑包塊,囊性,表面無紅腫,無壓痛。予2%利多卡因5ml局麻時回抽出咖啡色樣黏稠液體約2ml,考慮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能,亦不排除前庭大腺囊腫感染內出血的可能。隨后行左側大陰唇深部子宮內膜異位包塊切除術+外陰整形術。術中見:左側大陰唇隆起、水腫,范圍約20cm×10cm,切開見大陰唇深部多發性囊腫,上界達陰蒂,下界達后聯合,與周圍邊界不清。術后病檢確診:(外陰包塊)宮內膜樣囊腫。術后予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飽和硫酸鎂溶液濕敷,1周后痊愈出院。
討 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如卵巢、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腹膜臟層、陰道直腸隔、闌尾、陰道及外陰等,個別可出現在四肢、胸腔、鼻腔等[1]。流行病學特征是生育年齡發病多,生育少、生育晚及身材高者發病率明顯多于多生育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的學說有:⑴種植學說:①經血逆流;②淋巴及靜脈播散;③醫源性種植。⑵體腔上皮或間皮化生學說。⑶誘導學說[1]:子宮內膜異位后,能否形成內異癥可能還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遺傳因素;②免疫因素;⑷炎癥[2]:簡單概括為轉移理論和轉化理論[3]。轉移理論包括植入性和侵入性。外陰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機理亦不明確,當進行會陰操作時,如:會陰側切術時,使子宮內膜基底層有更多的醫源性機會黏附在會陰部,導致子宮內膜的種植,即植入性。非創傷性的外陰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為淋巴及靜脈播散形成,即侵入性。轉化理論是指體腔上皮或間皮化生,如:胸腔、鼻腔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外陰子宮內膜異位癥易誤診為前庭大腺囊腫,但患者外陰疼痛不適多與月經有關,脹痛以月經前后及經期明顯,穿刺可抽出巧克力樣液體,多可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易復發性,病灶有遠處轉移及種植生長的行為,手術時剝除囊腫應盡量完整,若分離困難,可于病灶區外圍1cm處切除組織,以保證無殘留異位灶,術后無復發[4]。本科室常將切除囊腫后的外圍組織給予電凝及電灼,以盡量破壞殘余組織,若無生育要求,術后輔以藥物,減少復發可能。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5-331.
2 豐有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57-359.
3 楊潔,王平.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23例臨床分析.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9(1):159-160.
4 任黔川,伍宗惠,李曉斌.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14例的臨床分析.瀘州醫學院學報,2009,32(5):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