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曉英
摘 要:小學低、中年級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的影響,決定了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課堂上容易疲勞,注意力易分散,好奇、活潑、可塑性強。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良好的教學策略、科學的教學設計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興趣是學習的前提,熱愛是最好的教師。喜歡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在游戲中學生能學到知識,進行集中注意力訓練,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有效策略就是讓游戲引領學生愉快地學習語文。
關鍵詞:游戲;學習情趣;認知;社會化發展
一、游戲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游戲教學利用了豐富的、多樣的手段,讓學生在唱唱、跳跳、聽聽、畫畫、玩玩、學學中獲得知識,讓學生的左右腦交替地、和諧地發展。
例如,在教學復韻母ai、ei、ui時,我設計了“排隊上車”“呼叫名字”“打電話”三個游戲,學生在歡樂的游戲中學會了三個復韻母。讀音節時,我又設計了“郵遞員送信”“我叫××”“拼一拼、找一找”“拼一拼、做一做”的一組游戲,寓教學于游戲中,使學生掌握了三個復韻母的拼讀方法,達到了教學的目標。我先出示一張音節卡片,讓學生輕輕地拼讀著f—ei—fei,拼出來后,他們馬上一個個學起了小鳥飛的動作。隨著我抽動卡片,學生一會兒拍手,一會兒抬頭,時而吹氣,時而開車,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學習著。
一張張音節卡片,一個個實物形象,一次次演示動作,構成了一節愉快的拼音教學課。在這樣的課上,學生對知識充滿了興趣;這時,由于他們對認知具有迫切性,思維活動最積極、最有效,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生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的漢字,并使他們初步感受到字、詞、句之間的聯系,我設計了“我是小作家”的游戲。讓學生把學過的生字卡片拿出來,用字組成一句話,并寫在我為他們特制的小書簽上。然后互相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再組成一些句子,如果能編成一個有簡單情節的故事那就更好了。最后,把學生的得意之作裝訂成冊,制成“書”,掛在教室后面的墻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游戲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
游戲教學有助于把基本強制的教學過程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自由選擇的那種情感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任務和內容通過多樣化游戲活動表現出來。這就為學生的認知提供了階梯,為學生不同的愛好、特長及其他潛力的表現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我根據教學要求而編排的教學游戲,密切配合了書本上的知識內容。這對學生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有助于他們對課文難點、重點的理解。我設計了一節說話課,讓學生用廢舊物做小玩意兒,說說制作的經過及心情。學生動腦動手又動口:有的用土豆、火柴棍和半個乒乓球做成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鳥”;有的用易拉罐做成了煙灰缸,實用而漂亮;有的用毛克皮做成了一只貓頭鷹,不僅栩栩如生,還特別有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有的用鉛筆沫做成了女孩穿的小裙子,五彩繽紛,讓人一看就喜歡得不得了……前后只用了十幾分鐘,他們自豪地向伙伴們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制作的經過和感受。在介紹中,學生了解了關聯詞語,學會了選擇確切的動詞,還會用擬人化的方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三、游戲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游戲對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具有較大影響,它是同伴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媒介。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和同伴之間的社會交往機會是十分有限的,主要是父母和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而滲透了學習內容的游戲教學可以成為學生在課堂上開展社會交往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在游戲教學中,學生無拘無束地交往著、談笑著,多渠道并進的動態活動使師生之間、同伴之間合作,友好情感交融的心理氣氛比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更為突出,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游戲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游戲的形式使他們感到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會做”“我會玩”……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科通過游戲的手段再現教材提供的規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精彩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從整體上去理解詞句。加深對教材的領會,這種學習是一種娛樂。學生在游戲時,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用語言表達時,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同時興奮,就可以大大挖掘大腦的潛在力量。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語言,而不致感到疲勞。在這種環境氣氛中,學生可以毫無顧慮地自由選擇、自由活動、自由表達,這時語文所帶來的是歡樂、是興趣、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