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謙
摘 要:新課標指出語文的重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功訓練,而且要進行人文情感的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審美教育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把審美教育滲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審美教育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要力爭發揮本學科的特長——德育功能和審美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思想教育。根據多年的教學情況談談這一方面的感觸。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思想教育
一、明確美育的功效
魯迅說:“享受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學地分析而被發現……美的享樂的根底,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審美的自由和功利二者的關系。所以,美育不但是語文教學中的學生愉悅感受,而且能遵循新課標較好地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古今中外的一些優秀文學作品,學習他們那種關于“美”的創造經驗、“美”的特征和“美”的規律和方法等等,從而形成有利于讀、聽、寫、說的能力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審美情操的陶冶。
二、朗讀中體現美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規定,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要作為重要的一個內容來抓,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能欣賞到美文的神韻和風格,還能了解到生活中處處有美的體現、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風采,欣賞自然的美好風光。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感受文本美,要進行美讀。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陶醉于那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令人陶醉的情境之中。通過朗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豐富的想象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來感染學生,還可以通過配樂朗讀熏陶學生。比如,在執教李白的《蜀道難》一文朗讀時候,傾聽名家范讀,開篇一聲“噫歔欷,危乎高哉!”就會將學生拉到高亢遼遠、路途艱難的情境之中,學生就會隨著老師而朗讀起來,與此同時再運用多媒體圖像,就形成了無聲的文字符號所描寫的情和景轉化為具有聲韻俱佳的藝術效果。這種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就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耳濡其情之感,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三、課外閱讀美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可謂“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內的閱讀,而是要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學習,我們決不能忽視課外的閱讀審美問題。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多鼓勵、督促學生。用美的事物去浸潤青少年的心靈,使他們不斷而長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養,從而以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增長見識。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的一些名著,讓他們領略到在文學的海洋里享受著美妙無窮的快樂,更得到心情愉悅的甜美。
四、鑒賞中享受美
文學作品的學習關鍵是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文學作品中去欣賞美、感受美。比如,在學習《詩經·蒹葭》一首詩歌的時候,就領略它是一首朦朧之美的千古絕唱,為了更好地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歌,這首歌的歌詞就是《蒹葭》,之后將這首詩作簡要介紹,還可以讓學生當場吟唱這首詩或這支歌,學生很快就能熟記成誦,并且深刻領會了詩歌的意境美,產生了強烈的效應。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中,文本中的審美素材到處都是,美育的教學方法也非常多。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標,認真去挖掘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思想內容,多層次、多角度發掘作品中的美育點,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馬娟平.關于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2(42).